
干擾中國參加全球AI峰會,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全文2486字,閱讀約需7分鐘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劉軍

▲資料圖。圖/IC photo據澎湃新聞援引英國《衛報》消息,英國將于11月初在倫敦西北的布萊切利公園主辦首屆全球AI安全峰會,商討未來幾年國際社會如何應對AI。英國此前已邀請中國參加此次峰會,但英國首相蘇納克目前正考慮只允許中國官員參加這場峰會的一半議程。據該報道,由于近來一名英國議會研究員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捕,因此英國邀請中國參加人工智能峰會的決定受到了批評。英國政府目前考慮的應對辦法是“僅允許中國官員參加兩天峰會中的第一天活動”。對于英國近來熱議的所謂“中國間諜”案,中方已多次予以駁斥,稱此案“完全是無中生有,自導自演”的 “政治丑劇”“毫無根據”。如今,這場鬧劇又可能在全球AI安全峰會續演。然而,綜合此前的相關信息就可以發現,早在所謂“中國間諜”案前,就有人不愿意中國參加全球AI安全峰會了。━━━━━英日反華政客都曾跳出來反對中國參會英國將主辦首屆全球AI安全峰會是蘇納克在今年6月訪問美國時宣布的。按照英國的設想,希望未來把全球AI安全峰會辦成七國集團(G7)、二十國集團(G20)那樣的模式,一年一度或兩年一度舉行,每次由不同國家輪流主辦。英國還希望設立一個類似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全球人工智能監管機構,并由英國主導。在是否邀請中國參會的問題上,英國表現出了自相矛盾的態度。一方面,英國之所以要倡導舉辦全球AI安全峰會,是想顯示英國在脫歐之后,仍具有設置全球議程的能力,想借助主辦峰會,把英國打造為全球AI治理的領導者和標準制定者。中國在全球AI治理中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另一方面,蘇納克在9月14日回應所謂“中國間諜”案時,又攻擊中國。而在更早一些時候,日本就已跳出來反對中國參會。據《日經亞洲》8月24日報道,日本政府已告知英國,它不會支持邀請中國參加英國主辦的首屆AI峰會。為此提議就AI問題舉行多場會議,包括僅限G7領導人參加的峰會,以及由G7、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內閣級官員參加的更廣泛的會議。就目前來看,英國確有可能會采取這一看上去折中的方案——既不影響英國主導全球AI治理的野心,又能顯示對“中國威脅”的強硬立場。

▲7月6日,一個機器人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會現場進行投籃表演。圖/新華社━━━━━“競爭不過中國”的深深恐懼但實際上,不管是什么樣的折中方案,干擾中國參加全球AI峰會,還有更深層的原因。AI作為高科技發展的風口,其競爭已成為國家間的前沿競爭。而目前,在AI的發展態勢上,英國與中國基本處于同等位置。根據英國媒體Tortoise Media(龜傳媒)今年6月底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指數報告,英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綜合情況目前全球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別是美國、中國和新加坡。按照投資占GDP的比例來看,美國目前以0.12%領先,而中國和英國在AI的投資金額各占GDP的0.085%。由于英國GDP規模遠遜于中國,因此英國對AI的投資總額其實遠少于中國。另一方面,AI技術的訓練和應用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數,中國坐擁14億人口的市場規模,而英國只有6700萬人,英國很難撐起足夠龐大的AI產業。這或許是英國既希望與中國AI合作又有所提防的內在原因。至于日本,在AI領域的情況遠比英國差,且大大落后于中國。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日本AI領域民間投資額10年加起來也比不過英國1年的投資額。在理論論文方面,日本在2021年的全球AI論文排行榜上僅排在18位,已經與“科技強國”的身份完全不符。《日本產經新聞》的報道稱,日本AI研究目前主要依賴以中國為主的海外人才。一些日本本國人才甚至已外流到中國工作。把中、英、日在AI領域發展的這幅圖景勾勒出來,就可以發現,英、日一些人之所以要在中國參加AI全球峰會上搞事情,除了政治化考量外,大約還有“競爭不過中國”的深深恐懼。

▲2023年7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紐約舉行“人工智能給國際和平與安全帶來的機遇與風險”高級別公開會。圖/IC photo━━━━━缺少中國參與,全球AI治理就是空話需要看到,干擾中國參加全球AI安全峰會,不僅是開不開一次會的問題,背后還有未來在建立全球AI治理機制時,把中國排除在核心以外的小算盤。這勢必給全球AI治理蒙上了一層陰影。根據前述數據,中國在AI領域既是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也是研發第二大國。缺少中國參與的全球AI治理機制,毫無意義。目前,全球AI治理正處于建標準階段。今年4月,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生成式AI服務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從明確條件要求、劃定責任主體、形成問題處理機制、清晰法律責任幾個方面為行業劃定底線。5月,歐盟推出了《人工智能法》提案,要求開發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公司,必須披露用于訓練模型的所有版權材料。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也正在制定綜合性的國家監管戰略。全球許多科技界人士一直主張,鑒于AI對人類構成的潛在風險,需要各國協調發展路徑。今年3月,在GPT-4 誕生兩周時,生命未來研究所在社交網絡發布了一封《暫停大型人工智能研究》的公開信,認為人類社會對AI可能造成的影響也沒有做好準備,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立即暫停比GPT-4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的訓練,暫停時間至少為6個月。這份公開信得到了馬斯克、“深度學習之父”約書亞·本吉奧等上千名科技大佬和AI專家的署名支持。還要看到,非商業化的強人工智能還可能構成新型安全風險。英國人工智能領域領頭人伊恩霍加斯日前就表示擔心人工智能可能會被用來惡意攻擊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AI的未來還有許多未知數,消除其中的不確定性風險需要各國坦誠合作。而在首屆全球AI安全峰會這么一件事情上都能掀起波瀾,不能不讓人擔憂一些人的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