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繼:ChatGPT周歲AI“弄潮兒”如何面對“成長的煩惱”?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任福繼:ChatGPT周歲 AI“弄潮兒”如何面對“成長的煩惱”?中新社記者 張煥迪
日前,發布滿一年的ChatGPT迎來了自己的周歲生日。過去的一年,ChatGPT這一AI行業“弄潮兒”不斷向著更快、更安全、更便宜的目標進步,與一眾后來者共同探索AI技術發展前沿。但以ChatGPT為代表的AI也引發了許多爭議,如隱私泄露及ChatGPT母公司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換帥風波等,都為AI的發展增添了幾分“成長的煩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ChatGPT激發了各國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在AI領域的創新和競爭,以其為代表的AI技術將對所有擁有潛在大數據研究資源的學科或行業產生深遠影響。AI發展所引發的種種問題也不可忽視,從業者、研究者及監管部門等相關方應及時采取措施。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ChatGPT公開發布至今已有一年時間。在這一年內,ChatGPT本身有哪些變化與改進?還存在哪些不足?
任福繼:ChatGPT在這一年內的大幅進步主要得益于OpenAI發布的AI語言模型GPT-4。相較于GPT-3.5和其他大語言模型,GPT-4在處理復雜任務上更可靠也更有創意,還能夠處理更細微的指示,更趨向于穩定、可靠、可信的多語言多功能多媒體智能系統。具體來說,GPT-4擁有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更強大、文本生成能力更高效、創造性和適應性能力更強、自我學習自我進化能力極強等特征。這些特征使其可以更準確地理解人類語言,并根據上下文和語義生成高質量的自然語言文本,還能處理圖像和視頻等視覺性內容等。GPT-4還可以根據不斷積累的數據和經驗不斷提升性能、實現進化,更好地適應人類的需求。
一位年輕人訪問和試用GPT-4。王岡 攝
不過,GPT-4在知識的時效性、應答的真實性、應用的合法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就是捏造事實、侵犯個人隱私等。
中新社記者:ChatGPT走紅后,各國科技企業及研究機構陸續跟進,推出自研競品。ChatGPT的誕生有何意義?其對一眾后來者有何影響與啟發?
任福繼:目前,OpenAI的GPT系列模型是生成式AI中最具代表和引領性的大模型,且大部分大語言模型的結構都是類GPT的模式。ChatGPT的出現無疑對全球科技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激發了各國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在AI領域的創新和競爭。ChatGPT展現了大語言模型的“涌現”現象。當語言模型的模型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模型會“涌現”出一些小模型所不具有的能力,如少樣本提示、多步推理能力、指令執行、程序執行、模型矯正等。這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期待,迎合了各類人群在工作、生活、創作中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AIGC)的迫切需求,引領了大語言模型的技術路線,也堅定了一眾后來者跟隨和前進的信心。
AGI是指在任何人類已經或即將涉及的專業領域中,都具備不低于人類智能程度的AI系統。參考目前普遍意義上的交互案例,不難看出ChatGPT在底層數據、核心技術、應用場景、用戶體驗等各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最大亮點就在于優秀的語言理解、意圖識別、邏輯推理、內容生成等能力。它的出現意味著AI的交互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眾對AI的認知與使用需求,使人類意識到AI或許真的可以超越并取代人類。中新社記者:日前,OpenAI換帥風波引發廣泛關注。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OpenAI內部的幾名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個功能極其先進的模型“Q-Star”,以在AGI領域尋求突破,這引發了其公司內部針對AI安全性的爭議與分歧,進而引發了此次換帥風波。相關事件和有可能存在的“Q-Star”對ChatGPT及整個AI行業有何影響?
任福繼:從目前媒體披露的情況看,OpenAI的換帥風波涉及AI安全問題。此次風波的本質是對AI發展理念的路線爭議,也就是“有效加速主義”和“超級‘愛’對齊”的理念沖突。“有效加速主義”主張人類應無條件地加速技術創新,通過快速迭代來顛覆社會結構,而技術顛覆可能會帶來的社會風險本質上會迫使人類不斷去適應,從而達到更高的意識水平。“超級‘愛’對齊”的理念是讓AI系統按照明確的指令做事,讓AI符合人類要求,核心是造福人類。一些供職于OpenAI的科學家認為,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Sam Altman)帶領的團隊一味增強AI的能力,忽視了加強AI的情感,也即對人類的熱愛。如果“Q-Star”真實存在,那么它可能代表了OpenAI在AGI領域的重大進步,也將會是AI領域的一個巨大飛躍,因為當前的大多數AI系統仍然是在特定任務上的專家,而不是通用的解決方案。而真正的AGI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學習和應用知識。許多AI領域專家都傾向于認為“Q-Star”存在,且能提升現有AI的能力,但距離AGI仍有相當距離。但無論“Q-Star”是否存在,OpenAI仍在AI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其研發的技術和模型將繼續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中新社記者:今年以來,大眾見證了AI在圖像和音視頻處理等領域的進步,現在的AI不僅能夠寫文章,還能創作畫作、編寫音樂甚至制作短片。您如何看待AI在各領域的發展趨勢?
任福繼:除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AI還能撰寫書面材料、創作畫作和音樂、制作短片,甚至可以與人類開展持續流暢的高情商對話。AI所展現出的全能意味著其具有取代人類工作的巨大潛力,乃至于藝術創作、科學發現等“人類獨有”的創造性工作。
觀眾在首鋼園區觀看AI“對畫”達利沉浸式藝術展。田雨昊 攝傳統自然科學已呈現出“AI+自然科學”的新模式。通過協助突破人類固有的認知局限,以ChatGPT為代表的AI有望成為未來推動自然科學前進的重要動力。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重推智慧醫療服務,通用電氣的愛迪生生態2.0版,擴大AI從增強影像到提升超聲規范化操作水平再到智慧手術室應用的服務領域。陳玉宇 攝以生命科學為例,目前AI技術已經在生物信息檢索抽取、小分子生成、蛋白質結構研究等領域取得實際進展。未來,AIGC將有效促進小分子生成和優化技術、小分子和蛋白結合構象預測、蛋白質及多肽序列設計、人類基因組學分析等領域的階躍性發展。
總體來說,所有擁有潛在大數據研究資源的學科或行業都將受到目前“大數據+深度學習”AI范式的影響。而在AI數字內容生成領域,AI展示了在大數據學習基礎上的創意潛能,“AI+文化產業”的新格局已成雛形。中新社記者:ChatGPT的爆火“出圈”再次將AI這一概念帶回大眾視野,各國也加大了在AI領域的投入。當前中國的AI行業發展處于何種階段?任福繼:從科研論文數量、投融資規模、企業數量、專利數量等方面來看,近年來,中國AI行業發展整體處于國際先進地位,尤其是在AI場景應用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但整體發展質量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在硬件和算法等核心技術領域,多數中國企業在人才、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等方面較之國際AI巨頭企業尚顯遜色。
觀眾在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體驗AI書法機器人。杜建坡 攝從AI前沿工程技術來看,中國在智能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特別是在視覺、傳感、多模態人機交互、情感計算等領域;但在機電一體化及機器人控制方面等距國際一流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不過,得益于廣闊的市場、廣泛的應用場景等因素,中國在智能服務機器人領域有實現超越的可能。
中新社記者:如今在互聯網上,許多人使用AI采集名人聲音并經過處理后,就可以讓AI假借名人之口說出任何話。一些自媒體還使用AI制作“攝影圖片”以編造新聞博取流量。AI技術的繼續進步可能帶來哪些問題?AI從業者、研究者及監管部門等相關方當如何應對?
任福繼:AI除了可以作為生產工具給人類帶來便利外,也引發了許多問題,譬如:失業問題,傳統工作甚至原來認為的創造性工作都可能會被AI取代;隱私保護問題,數據濫用威脅用戶的隱私;安全問題,AIGC產生的詐騙、捏造等行為;倫理問題,包括社會責任、法律道德、知識產權、情感歸屬等。可從四個方面應對AI可能引發的各類問題: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強化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強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深入開展科技倫理教育和宣傳。在遵循科技倫理原則的同時,還要保證科技倫理治理的動態調整,不過分強調科技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科學應對不可預見的問題,保證科研自由和活力。
中新社記者:您理想中的完善AI是什么樣的?
任福繼:我理想中的完善AI是 AGI(造物主)與專用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的結合體,追求能力與情感的統一、科技與倫理的統一。
中國首部人工智能題材舞劇《深AI你》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賈天勇 攝所謂“造物主”,并不是指有神論中的造物主,而是對AGI在能力、潛力上的類比。AGI既要在擅長的領域領先人類,也要在不擅長的領域超越人類。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更先進的AIGC就會在問題求解、藝術創作、內容制作等領域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方法以及出人意料、人力所不及的效果。這是AGI展示出的類似于造物主的作用。AGI是AI研究的初心和終極目標,但短期內并不會實現。當下,我們將聚焦在細分領域、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的AI系統被稱為專用人工智能。現在應用相對成熟的工業視覺檢測、生產線裝配控制等都是專用人工智能的應用實例。此外,考慮到AI可能帶來的安全威脅,我們也應該先將AI系統在特定領域進行部署應用。隨著AI可解釋性的提高,并確認AI系統安全可控后,再逐步擴大其應用空間。(完)受訪者簡介:
任福繼,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工學博士,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特聘講席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深圳高等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國際高度信息化研究院長,德島大學榮譽教授。曾先后擔任日本CSK研究員、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訪問教授、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教授、日本國立德島大學智能工程系主任、研究生院長、信息決策部門長。 他是國家特聘專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海外杰出青年學者基金獲得者、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科協海智專家、國務院僑辦科技專家咨詢委員。IEEE自然語言處理與知識工程國際會議創立者、會議主席。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首屆會長、日本新華僑華人會原會長、全日本中國人博士協會原會長及名譽會長。日本自然科學源內賞、康樂會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創新一等獎、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杰出貢獻獎”、安徽省政府黃山友誼獎、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