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家:臺灣地區在AI領域處于落后位置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道 臺灣“中時新聞網”11月30日刊發題為《臺灣從數字落差到AI落差》的文章,作者是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蔡哲明。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聯合創始人奧爾特曼歷經“宮廷內斗”后以“官復原職”收尾,而OpenAI是否已經發展出超越人類的“通用人工智能”引發關注。在普遍認為人工智能(AI)發展令人憂喜參半之際,臺當局與民間卻似乎在AI發展中陷入“科技貧戶”的窘境,在AI科技上與鄰近地區產生了“數字落差”。
“數字落差”是指人們在使用數字產品(例如計算機或網絡)的機會與能力上產生差異,可反映在新科技接觸的機會多寡上,還有對于使用能力的掌握程度等。臺當局及民間目前尚未廣泛融入數字轉型,AI人才外流、AI學術掛帥、AI話術官僚(當道)共同導致臺灣從“數字落差”陷入“人工智能落差”。
臺灣AI發展面對“人才外流”危機,由于薪酬偏低導致就業市場出現排擠效應,AI人才到境外尋求較高薪資,無法留下。
即便臺當局規劃相關AI人才出國進修,也是流于短視近利的外包學習,無法長期跟進國際AI的發展趨勢。(這些人才)反而積極留在境外發展,凸顯當局人才培育半套措施帶來的局限性。
此外,臺灣AI生態淪為“學術掛帥”層次,由于民進黨當局尚未推出因應人工智能的政策格局,導致學術殿堂淪為追求累積學術資本的量化研究,無法嫁接企業未來發展的實務,AI生態目前正在學術合流上產生斷層。
臺積電在世界各地開疆辟土,讓企業只想擁抱既有光輝。而這種對硬件的關注反而令臺灣錯失了AI的啟航時刻。AI的應用主要是靠軟件,臺島與近鄰相比,已呈現“產業守舊”的局限性。
如今臺當局的數字發展部門并未成為AI科技發展的領頭羊,反而淪為開發APP程序的大部會。早在2015年非營利組織OpenAI就已開始披荊斬棘,如今就算所謂“國科會”表明了AI規劃的政策發展,但這顯然又是“AI話術官僚”的舌燦蓮花。
當臺灣民眾看熱鬧般關注OpenAI“宮廷內斗”時,殊不知臺島在AI科技上與鄰近地區的“數字落差”早已擴大。
蔡當局在科技政策上從“數字落差”陷入“人工智能落差”,無視AI科技對未來國際競爭力的引領作用,還以政治正確夾雜意識形態,這些做法恐讓臺島整體數字發展進入冰河時期。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