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生成作品第一案落槌:體現獨創性智力投入的AI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

AI生成作品第一案落槌:體現獨創性智力投入的AI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

新火種    2023-12-0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馮戀閣 廣州報道

2022年9月, AI創作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藝術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同年年底,ChatGPT發布,只需寥寥幾句指令,AI就可以生成流暢文本。人工智能融入創作逐漸從理論想象成為現實。

然而,技術和應用的爆發在沖擊人類認知的同時,也給社會規則帶來挑戰,與之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就是焦點之一。

8月24日,一起與"AI文生圖"相關的著作權案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公開審理。

在這起案件中,原告利用Stable diffusion人工智能大模型,通過輸入提示詞的方式,生成了一張人物圖片,隨后將該圖片以“春風送來了溫柔”為名發布在某網絡平臺。在發布后,被告在個人賬號上截去水印后,使用該圖片作為文章配圖發布。原告遂以侵害作品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將劉某某起訴至北京互聯網法院。

近日,隨著北京互聯網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這起侵權糾紛迎來一個初步結果。在公開的判決書中,法院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圖片,只要能體現出人的獨創性智力投入,就應當被認定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原告使用Stable diffusion應用生成的圖片是否構成作品,構成何種類型的作品?原告是否享有涉案圖片的著作權?被訴行為是否是侵權行為?被告需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嗎?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認定圖片等是否屬于作品,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標是判斷其是具有獨創性、是否屬于智力成果等。

利用Stable diffusion這一應用作畫,基本流程就是不斷向應用提供不同的提示詞,創作和調整構圖。

法院認為,原告構思、調整到最終確定導出圖片的過程,涵蓋比如設計人物的呈現方式、選擇提示詞、安排提示詞的順序、設置相關的參數、選定哪個圖片符合預期等環節,體現了原告的智力投入,可以被認定為智力成果。

而針對獨創性,法院指出,原告通過提示詞對畫面進行了設計,在生成第一版圖片后,又通過增加提示詞、修改參數,不斷調整修正,最終獲得了涉案圖片。這些過程體現了原告的審美選擇與個性判斷。"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可以認定涉案圖片由原告獨立完成,體現出了原告的個性化表達。"法院指出。

而對于誰享有作品著作權這一問題,法院指出,由于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者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所以AI大模型不能成為作者。而相關模型的設計者,一方面并未主張對輸出內容的權利,另一方面沒有創作相關圖片的意愿和實踐,只是創作工具的生產者,因此也不屬于作者。對人工智能模型進行一系列設置并最終選定涉案圖片的原告,投入了智力生產并展露了個性化表達,享有涉案作品著作權。

在認定AI生成圖片為作品、原告為著作權人后。被告對圖片截去水印并發布在自己的賬號上,構成著作權侵權。

基于此,法院一審判決被告需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00元;在7日內在涉案社交媒體賬號公開道歉,消除影響等。

據悉,在一審判決發布后,如對其不服,雙方可以向北京互聯網法院遞交上訴狀,上訴于北京知識產權法院。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