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副社長陳炎權:新聞業要找到善用AI的方法也要設立“圍欄”
12月3日,第五屆世界媒體峰會在廣州正式開幕。在開幕式上,美聯社副社長陳炎權說,媒體行業的所有人都在見證AI發展,這項技術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伴隨著挑戰,但也給新聞機構帶來了新機遇。“我們必須找到善用AI的方法,讓它造福新聞業,同時還要給AI設置好圍欄。”
今年夏天,美聯社與OpenAI簽署了合作協議。如今,從新聞收集到產品分發,美聯社價值鏈的各個關鍵環節都有機器學習參與,“我們不會用生成式AI來撰寫報道,而是用AI來優化制作新聞的流程。”陳炎權說。
陳炎權介紹,美聯社大約在10年前已接受了AI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如對企業季度報告進行自動化處理。“這些報告很重要,但又很模式化,我們與科技企業合作,開發了能夠自動獲取數據并將數據輸入由人類記者所創建的模板中。”他分享道,當記者從機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他們就能更專注于有影響力的報道,發揮思考的價值,如定期撰寫值得關注的企業趨勢報道,增加關于消費者體驗的解釋性報道等。
此外,美聯社還將這些技術應用于賽事前瞻和回顧報道中。陳炎權表示,每一篇有自動化技術參與的報道,文末都會標注出來,“我們必須對自己在新聞中使用這項技術的做法保持公開和透明。”
在機遇之外,新聞業也面臨著挑戰。“AI已經改變了新聞行業,讓我們變得更快、更高效。”但記者應該如何有道德、負責任地使用AI?“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陳炎權說,如果沒有新聞媒體和生成式AI機構的坦誠對話和集體努力,這項技術不僅可能危及新聞機構運作的商業模式,還可能危及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性。
“這就是為什么新聞機構必須推動建立法律框架,以確保知識產權得到保護,讓內容創作者的工作能夠得到公平的回報。”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倡導設置技術的圍欄,并在與技術公司的對話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不能夠袖手旁觀、什么都不做,只是等著這項技術未來不斷發展。”
今年,美聯社發布了記者使用AI技術的標準,包括如何、何時使用AI技術,陳炎權說,AI不會改變的是美聯社記者的核心作用——記者對事實進行收集、評估以及編輯,從而形成新聞稿件、視頻、照片和音頻。
“生成式AI工具輸出的所有內容都被視為未經檢查的原始材料。”他介紹,美聯社不會用AI工具來改變照片或視頻中的任何元素,也不會發布任何由AI生成的視覺素材,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標準將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演進,世界各地的新聞機構都在努力解決如何在報道中使用生成式AI的問題。
“我們或許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我們必須采取行動,而且要立即采取行動,因為生成式AI已在不斷發展。”陳炎權說。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