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一場104個小時的鬧劇會決定AI走向嗎?

一場104個小時的鬧劇會決定AI走向嗎?

新火種    2023-11-27

本報記者 黎慧玲 北京報道

AI世界的首次“權力游戲”,在短短104個小時后即落下帷幕。

結局是清晰的。在各種支持之下,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成功重返OpenAI,像當地時間11月17日被辭退之前一樣,繼續擔任CEO。對他來說,這104個小時里發生的事情似乎什么都沒有改變。

而這出鬧劇帶來的客觀變化,反而是以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韋爾(Ilya Sutskever)為首的反對Altman的部分董事會成員遭到清洗。

最初罷免的真相仍然撲朔迷離,當下的結局似乎已經為這出精彩的大戲蓋棺定論——這本質上可能就是一場爭奪公司控制權的游戲。

從被董事會驅逐開始,看似受害者的Altman實則占據了最大的優勢,OpenAI的大股東微軟率先支持他,以Thrive Capital為首的OpenAI其他投資者也乘機拋出要約收購計劃,支持他重返公司。而在這些支持背后,重組董事會,是這些投資者們共同的條件。

從目前的結局來看,在這104個小時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碼里,勝利者是Altman以及他背后包括微軟在內的一眾投資人。對于一家每日燒掉上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來說,Altman更看重AI商業化的主張,顯然更符合他背后支持者的利益。

而對于伊利亞等人來說,盡管身為OpenAI的首席科學家,他對于ChatGPT的貢獻可能遠勝于Altman。但作為一個更關注AI安全發展的保守主義者,他與同伴們失敗了。

在Altman最新的推文里,他多次提到了“微軟的支持”“與微軟繼續攜手”等。如果不出意外,在OpenAI的未來以及ChatGPT的未來里,微軟無疑將成為更重要的角色。投資人的勝利似乎也預示著OpenAI曾作為一家非營利技術機構的暢想和理念已經終結。

沒有人能準確預知AI與人類將會發展到什么地步,或許真如伊利亞所說,他曾經發現ChatGPT已經具備“自我意識”。無論如何,重新復盤這場人類之間的“權力游戲”依然很有必要,因為它可能會成為未來AI發展走向的一個里程碑——且難說好壞。

一切照舊,微軟贏了?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點。北京時間11月22日下午,OpenAI公開聲明稱山姆·奧特曼將重返OpenAI擔任首席執行官。

從當地時間11月17日Altman突遭董事會驅逐,這5天密集發生著一系列反轉事件,讓這家全球領先的AI公司的命運一度變得撲朔迷離,而北京時間11月22日突然的官宣或意味著OpenAI此番大戲落幕,我們能看到的直接結果是:原董事會洗牌,微軟增強了對OpenAI的控制權。

OpenAI在X(以前稱為Twitter)平臺上公開表示:“我們已經達成原則性協議,山姆·奧特曼將回到OpenAI擔任首席執行官,并與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董事長)、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和亞當·德安格洛(Adam D’Angelo)組成新的初始董事會。我們正在合力解決細節問題。”

OpenAI的這條推文也讓新董事會名單隨之披露,原董事會成員Helen Toner、Tasha McCauley將離開。新加入董事會的成員名單豪華,布雷特·泰勒此前是OpenAI聯合創始人Salesforce高管,在馬斯克收購Twitter時,他曾擔任Twitter董事會主席,也曾是Facebook的首席技術官;拉里·薩默斯是一名經濟學家,曾任美國財政部長和哈佛大學校長。

Altman本人也在其X賬號上回應:“我愛OpenAI,過去幾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個團隊及其使命保持一致。很明顯,這對我和團隊來說是最好的道路。在新董事會和薩蒂亞(Satya)(注:Satya為微軟CEO)的支持下,我期待著回到OpenAI,并與微軟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

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轉發Altman這篇推文時說:“我們對OpenAI董事會的變化感到鼓舞。我們認為,這是邁向更穩定、信息更靈通和更有效治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第一步。Sam、Greg和我進行了交談,并同意他們在OAI領導團隊中發揮關鍵作用,以確保OAI繼續蓬勃發展并實現其使命。我們期待在我們強大的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上,為我們的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價值。”

Greg Brockman也在X上確認回歸:“今晚回OpenAI繼續敲代碼。”

回溯這場“權力”角逐,從大股東微軟的行動,投資人的要約收購,堅定驅逐Altman的董事會決議,以及意見并不統一的董事會成員等組成了一張糾葛利益與立場的網。當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在X平臺放出自己被董事會驅逐的消息不久,Satya Nadella就公開表達了對他們二人的招募,這一行動在當地時間11月20日當晚,OpenAI董事會通過員工備忘錄,進一步公開宣稱對二人的驅逐后進一步升級。

微軟在當晚的備忘錄被曝光后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宣布將聘請Altman、Brockman 和未透露姓名的“同事”加入一個新的人工智能部門,并由 Altman 擔任首席執行官。

“我們期待迅速采取行動,為他們提供成功所需的資源。”納德拉在X上寫道。而Altman則用“使命仍在繼續”的說法隱晦地做出回應。

這樣的做法很快贏得了包括OpenAI員工以及Altman支持者們的歡迎。微軟這套與OpenAI董事會完全相反的動作,甚至讓很多人都忽略了微軟本身也是OpenAI董事會的成員,這也意味著最初驅逐二人的決議,他們也一定了解并看到過。而這樣的行動背后似乎與為了在微軟爭取更多董事會席位以及決定OpenAI未來發展的話語權息息相關。

后來發生的事實表明,微軟確實可能存在其他目的。據彭博社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公開平臺表達了為二人提供崗位,并極力促成他們回歸的背后,微軟也有自己的條件,首先是公司目前的董事會必須辭職,其次OpenAI的治理模式也必須改變,以確保類似的巨變不會再次發生——而為確保這一事項,微軟可能要求增加自己在OpenAI董事會中的席位。

增加自己對OpenAI的控制權,這此前被認為可能激怒美國監管機構對反壟斷的認定。但從戰略上講,微軟的操作幾乎算是神來之筆。現在,微軟能在短期內繼續使用OpenAI的模型為其產品提供動力,同時也為Altman領導的新團隊提供資金和算力,從而建立長期的微軟新模型。微軟CEO將從OpenAI獲得一群才華橫溢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微軟現在實際上擁有一個新的人工智能實驗室100%的股權,任何硅谷的風險投資家都會排隊投資這個實驗室。

OpenAI在創立初期曾堅守自己是一家非營利技術機構,這導致其董事會成員相當多元,且意見不統一。盡管微軟已經是最大的投資者,但在一場“合適的政變”沒有發生之前,他們顯然也無力撼動早前的架構,而在這次事件中,OpenAI董事會的操作,更加暴露了其董事之間的意見不統一,以及究竟是哪種思想在代表這家公司。

誰該主導公司

與微軟類似,OpenAI其他投資者也各有立場。而他們在事件中的選擇與立場,則與以OpenAI首席科學家伊利亞為首的原董事會們的立場截然相反。

雙方之間,在意的可能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

眼下,以Thrive Capital為首的OpenAI投資者正在通過要約收購的形式,來重新執掌公司,并以此吸引Altman的回歸。據彭博社報道,他們計劃通過吸納OpenAI員工手中的股票,來發起要約收購,從而進一步推高該公司的估值到860億美元,他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擺平董事會目前的爭議,同時吸引Altman回歸,但事態發展讓成敗與否的核心仍然取決于Altman究竟會以哪種身份回歸。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投資人當下看起來積極挽救公司的行動可能另有目的。據彭博社和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這些投資人中的一些人在幾天前OpenAI董事會決議驅逐Altman時的立場并不堅定,相反,他們還在幫助董事會成員積極尋找Altman離開的后補者,比如前推特的首席執行官Emmett Shear。而后者正是后來OpenAI董事會公開宣布的繼任者之一。

投資人的立場與搖擺不定,恰恰說明了一路順風順水的OpenAI內部可能早在醞釀不為人知的巨大變故。各種互相沖突的細節頗值得玩味,比如據紐約時報報道,當地時間11月20日當晚,OpenAI 臨時首席執行官Mira Murati曾告訴一名董事會成員,她計劃將Alteman重新帶回公司。

但董事會當時其實已經決定任命Emmett Shear接手她的工作,并在這位臨時執行官幾乎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OpenAI董事會于當晚向全體員工發布了一則備忘錄,其中明確表示,沒有任何具體時間導致Altman被解雇,只是他失去了董事會的信任。

“簡單地說,Sam 的行為以及他在與董事會的互動中缺乏透明度的做法,削弱了董事會有效行使對公司擁有的法定監督的能力。” 備忘錄寫道。

這則備忘錄模棱兩可的解釋,進一步讓微軟在周日當晚宣布招募Altman的舉動成為高光時刻,而讓OpenAI的董事會進一步陷入了眾矢之的。微軟當時的反應相當迅速,Satya Nadella幾乎是在該消息剛剛被曝光,就主動宣布了他們的計劃。

微軟的操作,投資人的搖擺,已經不難看出這出鬧劇背后實際上是對OpenAI控制權與走向的爭鋒。

當然,不少國外評論家也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正是在兩周前的OpenAI開發者大會上,Sam Altman宣布將推出GPT商店這一商業化行為。

作為一家每日燒錢上億美元的創業公司,OpenAI仍然有著一個非商業化團體的董事會。而據紐約時報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 Altman過早地為AI發展引入商業化,是與董事會其他成員的主要分歧。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很多該公司員工的認可。一些支持者提出理由,OpenAI的非營利董事會早已不再能支持OpenAI已擁有的業務規模,這是一家擁有700名員工、眾多客戶和企業合作伙伴,并有望實現10億美元年收入的企業。

持續地燒錢不是投資人希望看到的,而對員工來說,要求每一個都將這份工作視作“人類的使命”似乎也不現實。公司估值水漲船高帶來的可能是工資和獎金,對普通人來說這或許比AI去向何方更實際。

需要注意,在Altman回歸這件事上持反對意見的董事會成員主要包括公司首席科學家兼聯合創始人伊利亞·蘇茨克韋爾(Ilya Sutskever)、Adam D’Angelo,Quora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塔莎·麥考利 (Tasha McCauley),GeoSim Systems 首席執行官;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戰略和基礎研究資助主任海倫·托納 (Helen Toner)。

其中,伊利亞·蘇茨克韋爾是反對Altman的核心發起人與領導者,他與Altman的矛盾此前也曾在X平臺公開交鋒。不過有礙于近期幾乎全體員工宣布辭職“逼宮”,伊利亞·蘇茨克韋爾已經就此前逼走Altman的決定在X平臺公開道歉。

紐約時報近期在一則報道指出,在有關Altman被驅逐這件事上,某些人工智能末日論或者有效利他主義者也是顯然的贏家,盡管當下對于AI威脅人類的言論看起來還比較幼稚,但在董事會中,包括伊利亞·蘇茨克韋爾、塔莎·麥考利和海倫·托納都曾是此類言論的支持者,而他們也恰好是支持解雇Altman的人,其中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韋爾甚至是反對Altman行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

從某種層面看,在迷霧重重的商戰背后,這個單純的理由或許不乏正確性,畢竟一家公司總是需要產品發展方向的掌舵者,而掌舵者的意志又取決于集體共識,當這種共識在對AI的發展和理解出現明顯偏差時,誰說了算,可能必須通過“政變”來實現。

Altman無疑是眼下最適合主導這家公司的人,畢竟無論微軟、投資人還是員工,對他的信任在當下似乎已接近喬布斯之于蘋果。但在經歷這場“權力游戲”后,AI技術究竟會走向何方可能又得另當別論了。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