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人類,AI真簡單
現在任何有關OpenAI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全球吃瓜群眾的圍觀,而OpenAI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乎也是在盡力配合觀眾。目前的最新消息是,OpenAI表示奧爾特曼將回歸并仍擔任CEO。至此,這場持續數日的年度大戲終于迎來大結局,奧爾特曼用幾天走完了昔日喬布斯走了十幾年的路。

OpenAI官宣后幾分鐘,奧爾特曼本人也發聲,他表示有了新的董事會和微軟納德拉的支持,期待著回到OpenAI,并與微軟建立強大的伙伴關系。隨后納德拉轉載奧爾特曼的推文,說自己與奧爾特曼、布羅克曼都進行了交談,同意他們與董事會的領導團隊一起繼續發揮關鍵作用。布羅克曼也轉發了OpenAI的官方推文,稱“我們會比以往更強大、更團結”。他甚至表示今晚就回去寫代碼,激動之情溢于言表。OpenAI的第三任CEO、第二任臨時CEO埃米特·謝爾(Emmett Shear)發文稱:“對這個結果深感高興。”

以下是自始至終的關鍵劇情復盤:
1.奧爾特曼的CEO職務突然被罷免。OpenAI董事會共六位成員,包括三位核心高管(CEO、總裁、首席科學家)和三位非OpenAI員工的獨立董事。周五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聯手三位獨立董事辭退CEO,任命實權不多的CTO米拉·穆拉蒂擔任臨時CEO。董事長兼總裁布羅克曼力挺奧爾特曼,也主動辭職不干了。
2.董事會要散伙了。臨時CEO臨陣倒戈,公開站隊支持前CEO。在一眾投資人的鼎力支持下,前CEO拿著訪客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總部,要求復職和重組董事會。
3.“逼宮”敗北,微軟躺贏。雙方談判破裂,伊爾亞代表董事會表態,堅決不允許前CEO回歸,并再換臨時CEO。微軟扮演救世主閃亮登場,宣布將OpenAI的前CEO、總裁及其他員工收入麾下,不費一兵一卒就完成釜底抽薪,堪稱現代商業并購的教科書級操作。
4.臨時CEO新官上任。被董事會邀請來的新任臨時CEO發表小作文,坦言開除前CEO的流程和溝通處理得都很糟糕,同時分享了入主OpenAI后30天內的三點計劃。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后就有超過九成的OpenAI員工聯名簽署辭職信,滿腔熱血淪為笑話。
5.現實版“忒修斯之船”。相當一部分員工刷屏發布“沒有員工,OpenAI什么都不是”,一批OpenAI骨干工程師相繼表態追隨前CEO,還有一眾競爭對手們望眼欲穿坐等挖人。OpenAI被吐槽即將變成“OnepeopleAI”。一個哲學問題開始引起關注:如果OpenAI團隊的人陸續跑到另一個團隊,那么到底哪邊才是真正的OpenAI?正如公元1世紀時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提出的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6.OpenAI即將奔潰。首席科學家伊爾亞突然為混亂道歉,并轉向前CEO陣營,與七百多名OpenAI員工熬通宵簽署聯名信,脅迫董事會下臺、讓前CEO和前總裁回歸,不然他們就一起投奔微軟。這意味著要么前CEO重新掌權,要么一家價值超千億的傳奇獨角獸企業就將在全球注視下關門大吉。
7.可能回歸?前CEO在社交平臺頻頻發文,稱贊OpenAI領導團隊,強調OpenAI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團結、更堅定、更專注”,“會以某種新方式一起工作”,稱微軟和自己的首要任務仍是“確保OpenAI繼續繁榮發展”。微軟也就坡下驢,支持把OpenAI前CEO送回去重掌大權。據說新臨時CEO想要召開全員大會,結果沒有任何響應,員工還在協作通訊軟件上給臨時CEO回復了“Fuck You”的表情。
8.幕后黑手另有其人?陰謀論愈演愈烈,畢竟首席科學家是業內公認的人品過硬又聰明絕頂,前CEO和前總裁也在這場動蕩中用實際表現證明了他們的深得人心,那么這場混亂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越來越多的信息開始將矛頭對準了始終保持沉默的另外三位董事會成員,三人都不是OpenAI的核心管理層。其中亞當·安捷羅(Adam D'Angelo)是重點懷疑對象,其擔任CEO的Quora(庫拉)素有“美版知乎”的別名,最近一直在苦心研究大模型產品Poe Bot與OpenAI的GPTs存在競爭關系,而且明顯落下風。在月初的OpenAI開發者大會上,奧爾特曼在沒有事先通知董事會的情況下即公布GPTs,引起亞當的不滿。
9.董事會密謀反抗。董事會還不想認輸,又秘密招攬新成員增加票數。GitHub前CEO、知名開源大佬奈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稱自己接到了電話邀請,但他拒絕了。董事會還被曝出尋求OpenAI與對家Anthropic合并,但被微軟叫停。Anthropic的創始成員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OpenAI的前員工,很多都參與開發過GPT-2和GPT-3,因此其產品Claude系列也有“GPT最強平替”的別名。
10.投資者計劃起訴董事會。一些投資者考慮起訴董事會,如果OpenAI就此倒閉,他們之前的大筆投資會就此血本無歸。奧爾特曼已經開始與董事會進行新一輪談判,可能以過渡董事會董事的身份回歸,談判還涉及OpenAI的一些投資者。
11.臨時CEO想撂挑子。第二任臨時CEO表示如果董事會不能明確告知辭退前CEO奧爾特曼的原因,他也要就此開擺了。
12.微軟再次降臨。微軟一邊為接手OpenAI員工做好準備,一邊計劃改造OpenAI治理結構,包括要求OpenAI擴大董事會規模、提高對成員的經驗要求。同時微軟也在考慮是否應該讓一名自己的高管進入OpenAI董事會,畢竟向OpenAI投資最多的就是微軟,至今已有大約130億美元,無論如何也得掌握更多的否決權,至少也是事先知情權。
13.奧爾特曼與董事會昔日矛盾曝光。在被開除的幾周前,奧爾特曼曾譴責一位董事會成員,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海倫·托納(Helen Toner),其在參與合著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批評OpenAI在AI安全方面的努力,卻對Anthropic的安全措施贊譽有加。奧爾特曼認為來自董事會成員的任何批評都會對OpenAI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無異于吃里扒外。這件事也被視為二人間的嫌隙,因此也有消息認為將排擠奧爾特曼的“政變”中,海倫同樣有幕后指使的嫌疑。
14.結束。OpenAI宣布前CEO官復原職,董事會改組,亞當留任獨立董事,細節問題正在被合作解決,奧爾特曼發文稱OpenAI會比以前更強大、更團結,微軟表示祝賀。
難得一見的年度大戲自此落幕,希望沒有尾聲或者彩蛋。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