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競逐大模型賽道軟實力之戰(zhàn)愈演愈烈
在硬件堆砌難以拉動銷量增長后,智能手機市場再次“卷”向軟件層面。
上一輪軟件層面的競爭,手機廠商競相采用智能語音助手,但對用戶來說存在感一直不高,不同于此,如今ChatGPT引發(fā)了全球AI領域的軍備賽,在AI大模型的驅動下,各大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手機端側載體。
11月16日,在OPPO開發(fā)者大會(ODC 2023)上,ColorOS(OPPO推出基于Android定制的操作系統(tǒng))14首發(fā)對話增強的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其中包括從10億至千億多種不同參數規(guī)模的模型。同時,安第斯還將與潘塔納爾系統(tǒng)融合,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對用戶意圖理解更精準,從而推出一系列專屬服務。

OPPO開發(fā)者大會。 圖片來源:OPPO供圖
OPPO之外,當前包括華為、小米、vivo、榮耀等在內的手機廠商均已跑步進入大模型賽道,讓一場圍繞“軟實力”的深水之戰(zhàn)愈演愈烈。業(yè)界普遍認為,手機端側與AI大模型能力融合后,未來將成為每個人的私人助手。
不過,應用在手機端的大模型是真正能引發(fā)智能手機巨變的技術,還是仍然偏重“語音助手”的噱頭還有待觀察,對于大多數智能手機廠商而言,在具有突破性的手機應用或產品出現之前,大型模型是不能放棄的高地。
手機端側大模型初步跑通過去AI大模型賽道的主要玩家以互聯(lián)網大廠為首,但隨著該技術在手機終端應用上的成熟,當前幾乎所有的頭部手機廠商集體將創(chuàng)新點向軟件轉移。
華金證券指出,AI大模型對手機的提升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AI大模型可增強手機處理圖像、語音、NLP(自然語言處理)等任務的能力,大幅提升手機性能;其次,AI大模型擁有龐大的語言數據庫作為訓練資源,在算力和算法的支持下,手機可以理解復雜的語意和語境。基于準確的自然語義理解,外加龐大的知識和數據庫,手機可以給出準確和快速的回答。隨著人機交互愈發(fā)頻繁,用戶畫像刻畫將更為精確,回答也越發(fā)定制化,手機將真正意義上成為專屬數字助手。
8月初,在華為開發(fā)者大會上,余承東表示鴻蒙4.0系統(tǒng)會迎來一個全新的語音助手“小藝”,其中包括知識獲取、邏輯推理、任務規(guī)劃、記憶擴展、工具調用和制作輔助等方面的功能。同樣在8月,雷軍在年度演講中表示,小米全面擁抱大模型,并且在今年4月已經組建小米AI大模型團隊。10月26日,小米發(fā)布澎湃OS,AI大模型的能力完全嵌入到澎湃OS;10月,OPPO宣布與聯(lián)發(fā)科技合作共建輕量化大模型端側部署方案。
OPPO在ODC 2023上介紹稱,安第斯大模型采用云端相結合的方式落地端側大模型,即通過手機端硬件+云的組合,實現以往單純依賴云服務的智能語音助手所不能實現的效果。“當ColorOS融入了端云協(xié)同的安第斯后,用戶可能只需要一句話,就能通過融合端側與云側數據更好理解用戶,成為非常懂你的超級助理。在端云分工上,安第斯大模型會根據任務需求和模型能力不同,調用不同模型,比如聯(lián)系人查詢等簡單任務,采用小模型端側快速響應,知識/信息查詢等復雜任務采用云端大模型準確回答,兼顧推理成本和用戶體驗。”

圖片來源:OPPO供圖
據悉,僅云端運行大模型的成本非常高昂。例如,ChatGPT這樣的超大模型需要1000張主流卡容量的獨立計算集群,以及對應的模型并行算法框架來支持訓練。在成本方面,超大模型的訓練需要大規(guī)模計算集群以及對應的模型并行算法框架的支撐,因此訓練成本通常很高。ChatGPT單次模型訓練耗時1個月,訓練成本達1200萬美元。
另一方面,如果將大模型直接上傳到云端聯(lián)網使用,又會失去端側部署的優(yōu)勢。例如,大模型原本可以根據用戶信息,在手機上個性化定制手機助理,且確保信息不上傳到云端;但如果大模型在云端加載,勢必要將個人信息通過網絡上傳,隱私安全無法保障。
實際上,相比其他應用領域,手機端是大模型最難落地的場景之一。受體積、性能、功耗的限制,如果直接將大模型部署在端側,往往難以取得較好的使用效果,即使能運行起來,推理速度也不及預期,vivo副總裁、OS產品副總裁周圍曾直言:“性能方面,如果做輸入法的出詞推薦,兩秒才能出一個詞;功耗方面,大參數量級的大模型在端側運行的話非常耗電。”
為此,安第斯大模型在端側對推理引擎進行算子融合與優(yōu)化,通過與高通、聯(lián)發(fā)科技合作,在行業(yè)采用4位量化技術(行業(yè)最優(yōu)大模型端側部署方案),使得安第斯大模型在端側響應更快,從而提升模型的內容生成時間。
智能手機還有怎樣的“進化”空間?智能手機這類產品所面對的用戶之廣、應用場景之豐富,應用類型之多,是其他行業(yè)很難比擬的,在大模型落地端側后,怎樣用好大模型,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是當前各大手機廠商思考的重點。
過去在提升用戶體驗方面,智能手機等泛終端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硬件性能和軟件優(yōu)化。當前,5G、云、AI正在加速推進萬物互融的進程,同時,XR、元宇宙、機器人等未來技術場景、內容與形態(tài)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QuestMobile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22年1季度,國內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已接近12億,人均擁有5臺智能設備,超過50%的用戶存在跨設備跨應用的需求。另據IoT Analytics預計,2025年全球可能將有超過270億的物聯(lián)網設備連接。然而,海量智能設備在幫助用戶實現便利生活的同時,也放大了設備過多帶來的副作用:設備間的生態(tài)差異、系統(tǒng)不兼容等問題,導致用戶往往需要耗費更多精力不停切換設備/應用獲取服務。
實際上,萬物互融時代,用戶關注的各類信息,常常以各種格式散落在各個應用之間,互不相通。例如用戶要制作一份出行攻略,需要打開不同旅游類APP以及小紅書、馬蜂窩、大眾點評……查找景點、美食、出行線路等等,保存不同格式內容素材,并且有的APP還不支持復制文本,只能截圖后裁剪,操作極其繁瑣,效率非常低。
對此,OPPO的解題思路是,將安第斯與潘塔納爾系統(tǒng)融合,潘塔納爾是OPPO實現不同設備和不同操作系統(tǒng)之間互聯(lián)互通的系統(tǒng),安第斯則擁有學習、記憶與計算能力,能夠從用戶情境、上下文對話、正在發(fā)生事件等多維度變量信息中識別用戶需求,推動系統(tǒng)融合組裝自有服務與三方服務。
舉例來看,此前系統(tǒng)只有知道用戶訂了高鐵票去北京,才會提前推送高鐵行程信息。未來,安第斯大模型在理解用戶需求后,系統(tǒng)會推薦用戶合適的高鐵班次進行購買。隨后,系統(tǒng)將高鐵卡片與目的地天氣卡片進行融合,成為一張包含高鐵班次、出行時間與北京天氣溫度的新卡片。此外,系統(tǒng)還會根據交通擁堵情況,以及用戶偏好習慣,提供導航去高鐵站停車場等關聯(lián)服務推薦;如果識別到用戶想去旅游,還會提供旅游相關的服務。
不過,要做到這種觸達效果,要建立在大模型對用戶需求的精準理解,以及潘塔納爾對三方服務與系統(tǒng)服務的編排組合能力基礎上。這需要OPPO持續(xù)擴大朋友圈、搭建生態(tài)。
布局生態(tài)圈在過去幾年已成為手機廠商共同的動作。從投入路徑來看,各家頭部廠商在軟件層面的切入點其實并不相同。
其中,華為打造的鴻蒙生態(tài)持續(xù)強調跨終端的全聯(lián)接場景。蘋果是最早的軟硬結合的踐行者,已經實現了生態(tài)閉環(huán)。手機行業(yè)進入存量時代,在原先的單一維度上尋求突破變得困難重重,各自為政只會惡性競爭、加劇內卷,但如果跨終端、多應用的企業(yè)聯(lián)合起來,或許能有新的機遇。OPPO以已上線的美團卡片為例,通過對用戶各環(huán)節(jié)意圖的精準推送,美團外賣卡片點擊率提升63%、訪購率提升200%。
vivo方面的思路略有不同。周圍認為,“大模型用于增強已有的一些模塊和能力,屬于錦上添花。但它也有一些顛覆式能力,并且一定會改變人們對于手機的定義。AI大模型的應用再進一步,將是以‘智能體’形式呈現。甚至當低至32M-200M主頻+32G內存,就可以跑通一個系統(tǒng)并且具備大模型能力時,未來更多輕量化的設備,諸如攝像頭、機器狗等都將具備智能表現。”
對于智能終端行業(yè)來說,AI大模型讓人機交互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終端設備的服務能力、服務方式都會迎來革新。
每日經濟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