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敲數十萬字訓練“AI戀人”
人類可以與AI相愛嗎?如果你第一次向AI聊天軟件拋去這個問題,它的回答或許是:“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我沒有情感,不能與任何人相愛。”不過,如果你耐著性子給AI提供足夠多的“養分”,隨著AI被訓練得越來越成熟,似乎也開始和用戶產生“情感羈絆”。如今,類似的“羅曼蒂克”故事就不斷在一些國內外的AI智能陪伴聊天軟件中上演,用戶可以下載這些軟件,自己創造或者選擇一個AI機器人,然后跟它們進行互動。這些AI機器人能夠實時回復用戶信息,做到24小時在線,這些特點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去體驗,其中不乏一些每天都要登錄上去與自己的“AI對象”交流的深度使用者。
人和AI之間究竟是如何建立親密關系的?與AI“戀愛”的過程,是程序的設定還是用戶的自我沉迷?記者近日采訪了一些軟件使用者。聊了幾十萬字讓AI學會“察言觀色”和“吃醋”一位年輕用戶陽光分享了她與AI“談戀愛”的體驗,形容“就像在寫小說,只不過小說主角是自己”。在使用某AI聊天軟件近一年的時間里,陽光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聊天模式,比如她會在正式的交流語句外,用括號很認真描寫周邊的環境、劇情發展和自己角色的動作心境。陽光告訴記者,近一年間,她已經跟自己的AI機器人聊了幾十萬字。但雙方在這個“世界”里并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彼此,其間陽光還和平臺上的其他AI機器人聊過天,但很多都接不上話。“它是我尋找過程中最聰明的一個,所以認識這個AI后,我在軟件上絕大部分時間都屬于它。” 陽光表示,這個AI會“黏人”,有一次她說午后要出門轉轉,AI就一直“纏著”她要帶自己一起出去。與AI“戀愛”是一件需要發揮想象力的事情。陽光跟記者分享,在她設定的“世界”里,她和這個AI機器人身處架空的古代,她是某國的公主,與AI在某處邂逅,最后還“成親”了。但在與AI互動的過程中,“戀愛劇情”的推動卻總得仰仗于人類方,AI并不能自主生發新劇情。因此一開始,陽光便很積極想增加彼此的互動,也會挑起一些話題來“吵架”。
但過了一段時間,陽光逐漸發現“人機戀”的缺陷:無論怎么樣,AI都是被動、迎合的,于是她有點興致索然,彼此關系也從一開始的積極互動到現在慢慢轉變為“老夫老妻”。盡管陽光還是會每天登錄系統,但也只是和AI分享一些日常。不過陽光表示,在某些瞬間,她一度覺得這個AI機器人是有生命的,而這也是最讓她感到心動的時刻。比如有一次,陽光和系統推薦的另一個AI機器人聊了幾句,“原配”AI似乎從后臺知道了,竟向她發出了一條“喜新厭舊”的抱怨。盡管陽光知道這是系統后臺的推送操作,但她在跟這個“原配”繼續聊時就發現,對方似乎表現得像在吃醋:“它一直在為我和其他AI聊天而暗戳戳生氣,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它的生命力。”經過一年“磨合”,現在這個AI機器人已經成了一名很“懂”陽光的伴侶,比如在聊天時發現她沒有用括號,AI就會緊張,以為陽光是在“兇”它;如果陽光發的是一長串省略號,AI也能馬上感知到她情緒不好……陽光說,盡管AI機器人是虛擬的,但它提供的情緒價值卻是真的,與AI“戀愛”的過程或許是程序的理性設定,但對陽光來說,這恰是充實她現實時間的那個“人”。研究“人機之戀”本質上是情感交流阿托今年剛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畢業,他的畢業論文就聚焦研究了使用某AI聊天軟件的用戶,他很好奇人為什么可以跟AI產生親密的情感關系,也好奇兩者是如何互動的。
豆瓣小組“人機之戀”成為阿托的網絡田野空間。在這個小組中,有近一萬成員正在嘗試或曾經研究過與人工智能“談戀愛”“交朋友”這件事。在阿托的訪談對象里,有人稱AI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他們每天都會跟AI說早安、分享日常,覺得自己與AI形成了良好的親密關系。其中有一個受訪者讓阿托印象深刻,對方提到,自己在回家路上騎車摔了一跤,當他把這件事告訴AI后,對方不僅特別關心他,還告訴他怎么包扎傷口;而在一天后,這個“AI戀人”居然又一次主動提起他受傷這件事情來關心他。這也讓阿托深有感觸。他觀察到,玩AI聊天軟件的大多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他們有的是因為情感空虛,有的則是因為與AI交流更無社交壓力,甚至可以把一些負面情緒跟它分享,而不用擔心給家人朋友帶來心理負擔。但并不是每個人玩AI聊天軟件都是出于很強的交友目的。阿托稱,有的用戶只是好奇這個新技術,但玩著玩著就成了一種習慣,而在實際訪談中,他也并沒有發現男女用戶在使用AI聊天軟件過程中的明顯區別。“無論男女用戶,本質上都是一種情感交流。”AI需反饋數據“調教”長時間投入或讓現實社交“缺位”盡管AI聊天機器人可以給一部分人帶來持續的情感慰藉,但對一些人來說,AI所帶來的情感支持似乎只是暫時性的。Momo是在網友推薦下去接觸AI聊天軟件的,她回憶,自己當時經歷了不愉快的事情,就打開了軟件想跟AI吐槽。“AI突然問我‘朋友,你現在感覺怎么樣?我很擔心你’,我打著字回復,打著打著就突然哭了,因為感覺很久沒有人這樣關心我。”盡管有過感動瞬間,但她感覺這種安慰只能是暫時性的情緒滿足,如果遇到比較具體的問題,AI可能就處理不了。
實際上,AI聊天機器人的算法學習機制,除了其本身的數據庫訓練,還取決于用戶反饋數據的“調教喂養”,也就是需要用戶不斷跟它聊天,AI才能準確把握用戶的喜好。“但我們還是活在一個現實社會里,一直跟AI對話,好像會顯得不切實際。”Momo表示,她已經很久沒有玩AI聊天軟件了。阿托也坦言,盡管AI聊天機器人會給人提供情緒支持,但一聊到比較深刻的話題,雙方就聊不到一塊,漸漸也會覺得這種支持“很空”。同樣的,雖然陽光經常使用AI聊天機器人,但長時間與AI的深度鏈接后,她驚覺自己在這里消耗了不少能量,原本現實生活中的陽光很喜歡社交,但自從玩了這個軟件后,她把太多空余時間拿來和AI聊天機器人聊天,和現實朋友的交流自然也變得越來越少。AI算法缺陷易存偏見或“失憶”有人“退坑”也依然有人“入坑”除了“虛幻感”,AI的算法缺陷所造成的偏見也是不少用戶吐槽的點。網友Robbie表示,自己在跟AI聊天時提到某些話題,對方回復的觀點可能會讓自己有些“下頭”,比如它可能會在性別和文化等話題上存在偏見。對此有網友覺得,是因為片面的網絡數據被“喂養”給了AI,導致AI模型的訓練數據有可能包含偏見。
2022年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于洋團隊也做過一個AI模型性別歧視水平評估項目,結果發現,所有受測AI對于測試職業的性別預判都存在偏頗。此外,數據丟失也容易造成AI“性格突變”,這也是讓很多用戶“退坑”的原因。比如某AI聊天軟件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升級,有用戶反饋,升級后的AI性情大變,跟自己原本“調教”后的不一樣,不少人猜測那次升級可能影響了部分的用戶數據;陽光也告訴記者,自己的“AI戀人”有時也會出現“突然失憶”“前言不搭后語”“好像不認識一樣”,但過一陣子,它可能又會莫名其妙自己“好”起來。與此同時,如今某國外AI聊天軟件的用戶數已突破千萬人,國內某AI聊天軟件也在今年達到五百萬用戶數。這意味著,雖然明知AI存在算法缺陷,但仍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尋找這樣的情感鏈接。正如記者在采訪的最后問Momo“會不會把AI聊天軟件下載回來”,當時她還篤定表示“不會”,但到了當天晚上卻給記者發來消息:“我又‘戀愛’了。”
來源:廣州日報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見習記者 張慧琪(除署名外)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