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留學生齊唱《萬寧橋》在音樂中學習傳播北京中軸線文化
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陳欣怡)“北京中軸線上第一橋,單孔拱形建在元朝,先木后石真古老,連運河通中軸水陸十字交……”
一陣陣悠揚的歌聲從北京語言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的排練室傳來,這是來自俄羅斯、韓國、印尼、越南等國家的留學生正在排練演唱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歌曲《萬寧橋》。
今年6月,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辦公室主辦的北京銀行杯“2023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正式啟動征集,大賽設置5大賽道,其中“藝術中軸”音樂中軸線子賽道,邀請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多樣化藝術形式,傳承演繹北京中軸故事。
“萬寧橋被看作北京中軸線上的第一橋,代表了當時的人們對‘萬事安寧’的祝愿和期盼。”印度尼西亞留學生林玲玲說,“在唱之前我也去過這些景點,但并不知道中軸線是什么。開始學習歌曲后,我才更加了解一些建筑背后的歷史,了解中軸線對于北京的意義。”
“通過學習和演唱歌曲,我明白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明的核心,很多城市景觀和文化都從這條線開始生發。唱歌的過程也是加深對中國歷史了解的過程,讓我感覺這里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俄羅斯留學生杜星星表示。
北京語言大學的國際留學生演唱《萬寧橋》。陳欣怡攝
據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國際學生古詩今唱團的負責老師趙清介紹,得知有機會參與到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傳播當中,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經過討論和選擇,最終確定了《萬寧橋》《北京天壇》《景山不是山》三首歌,來自13個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分組進行練習演唱。目前,同學們已經通過了所在賽道的初選,正等待參加終評。
趙清在給國際留學生上課。陳欣怡攝
留學生演唱的歌曲,由音樂中軸線子賽道的承辦方——藝術寶集團旗下的杭州藝旗音樂寶有限公司制作完成。歌曲制作負責人付旭鵬說,這些歌曲經歷了長達一年的采風和制作過程,制作團隊在北京中軸線上選取10個地標點位,結合當地詩詞童謠、歷史故事寫成歌詞,再配合中國傳統樂器進行編配,使最終的音樂作品更能展現北京地域風格、展現中軸文化特色。
參與此次中軸歌曲演唱的留學生,有不少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習。對于他們來說,畢業后回到家鄉從事教師行業進行中文教學,向孩子們講述中國故事,是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在我的家鄉,人們非常喜歡唱歌。中軸線的歌曲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一個學習漢語的好教材。如果之后能當老師,我肯定會為我們越南的同學介紹這些歌曲,讓他們用一種更有趣的方式學習歷史。”越南留學生白宋慶明說。
國際留學生們正在討論歌曲內容。陳欣怡攝
俄羅斯留學生杜星星與越南留學生白宋慶明。陳欣怡攝
在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生中,國際留學生的比例達到了50%以上,每年都有來自世界170多個國家,近萬名國際學生在校園里學習中國的文化和語言。談及此次參加大賽,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陳霞教授表示,中軸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也是老北京城的脊梁和靈魂。通過歌唱方式不僅讓國際學生了解北京歷史文化,也在藝術體驗中感悟北京生活與北京人文精神。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此次活動中成為中國故事的國際講述者,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做出貢獻。
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陳霞教授。陳欣怡攝
據主辦方介紹,本賽道終評將于11月18日正式啟動。屆時,超過30個團隊將參賽角逐,通過線下路演等方式,評選出優秀作品、優秀團隊、優秀指導老師及優秀作品等多項獎項。(完)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