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出租車”飛進進博會!無人駕駛走進現實,能成為未來出行新趨勢嗎?|聚焦2023進博會
“這一‘空中汽車’將主要用于解決城市內、城市間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可讓2—3小時的車程距離縮短到30分鐘左右。”在本屆進博會現場,一架被稱為“空中出租車”的2噸級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圍觀,這款全球首展的飛行器由御風未來自主研發。
而除載人飛行器外,《華夏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作為未來出行的重要方式,駕駛的自動化、智能化也成為本屆進博會的一大看點,現場“黑科技”滿滿。
未來出行新趨勢
一位展臺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這款名為Matrix 1的載人飛行器翼展15米,機身長度10米,高度為3米,采用了復合翼構型方案,擁有20個旋翼,最大載重500公斤,可乘坐5人,巡航速度200公里/小時,設計航程為250公里。
在進博會向觀眾開放的首日,龍浩航空便與御風未來簽訂了意向訂單。龍浩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向御風未來意向采購總價值2.3億元的產品,其中包含15架全國產化的M1,5架未來與安飛合作研發的混合動力機型M1H以及部分維修保障設備和培訓服務。據悉,未來這些飛機及服務將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沿海海島的貨運物流。
提到未來出行,進博會現場的自動駕駛最新技術也讓觀眾眼花繚亂。
在摩比斯的展臺上,沒有駕駛室的新一代智能移動出行概念車M.Vision TO進行了中國首展。摩比斯中國研究所工程師牛璽堯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這臺車不僅可以伸縮形狀和大小適應不同路況,還可以實現螃蟹式橫向駕駛、90度車輪旋轉原地掉頭等操作,在狹窄的市中心街道無論是通行還是運輸貨物都可以出色完成。
據介紹,M.Vision TO車身外部集成了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電子角模塊和MR(混合現實)顯示器等硬件,打造車窗般透視效果的同時,還可實現車內乘客和車外行人的雙向交流。作為“走向”未來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M.Vision TO在未來或將被用作短途公共交通工具。
而在保障駕駛員安全方面,摩比斯全球首創的駕駛員狀態監測系統M.Brain2.0也同樣是中國首展。該系統通過腦電波耳機以每秒250次的頻率檢測駕駛員的腦電波信號,并基于機器算法學習和大數據實時監測駕駛員健康狀態,當駕駛員出現疲勞、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時,系統便會發出視覺、聽覺和體感三個維度的警示信號,以保障駕駛員和車內乘客安全。
目前,M.Brain已在韓國京畿道完成16萬公里、共8000小時的試運行。分析結果顯示,駕駛員注意力分散引起的事故減少了約25%。
今年進博會,雅馬哈也帶來了首發首展新品仿生自動駕駛機器人MOTOBOT。這款機器人可以在未經改裝的摩托車上進行自主駕駛,像真人一樣自主操縱和改變方向、調整速度、剎車等,如同一位技術熟練的賽車手。
“自動駕駛機器人并不是為了替代人。”展臺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款機器人體現了車輛運動學和電子控制技術等多種技術應用,其技術研發可以支持在商業摩托車中加入更多自動化功能,讓摩托車駕駛變得更加安全、簡單。
小馬智行與豐田汽車聯合發布首款純電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概念車也亮相進博會。該車型基于廣汽豐田生產的bZ4X純電車輛平臺打造,將搭載小馬智行研發的第七代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軟硬件系統。
首次參加進博會的西井科技香港公司也帶來了其在AI和自動駕駛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其帶來的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是基于Q-Pilot自動駕駛平臺研發的一款針對空港、工業園區、物流中心等工業場景下的無人駕駛牽引車。據悉,該款車在5分鐘內便可以完成無人化電池補能,單車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50噸。
西井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譚黎敏表示,進博會是深入了解全球市場、開拓全球視野的機會。“從往年的采購商到今年的參展商,我們希望通過進博會的舞臺,與國內外的專家、企業建立聯系,與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伙伴分享我們的見解,共同推動全球智慧大物流可持續發展。”
上海將試點自動駕駛公交
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未來出行的必然趨勢。11月7日,在進博會同期舉行的第三屆智能交通上海論壇上,上海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上海已形成豐富的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場景,將在中心城區的特定時段、路段試點運營自動駕駛公交。
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形成豐富的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場景,累計開放926條、1800公里道路,里程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上海將進一步拓展浦東新區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場景,在金橋、浦東機場等區域提供更大范圍、更多場景測試環境。此外,上海還將開展洋山港鐵公水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洋山港無駕駛人智能重卡商業化運營新基建示范工程,啟動外高橋碼頭自動化改造工作,建設智能化“海空”樞紐設施。
記者注意到,不止上海,成都、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都已開啟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上路試運營。
10月30日,四川首例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示范線亮相,成都經開區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示范運營啟動。成都智能網聯試點落地投放的車輛通過加裝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和自動駕駛軟硬件設備,全面達到L4級自動駕駛水平。同時,試點范圍內每一臺車輛還配備了安全員,以處置車輛在運行過程中遇到的突發情況。
同樣在10月,北京市首個大型普通客車自動駕駛車輛獲準路測。由北京公交集團作為牽頭單位,亦莊運營公司、福田歐輝、輕舟智航作為聯合體,取得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工作辦公室印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通知書》,并獲得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頒發的路測牌照。
9月11日,深圳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路段不斷擴容,目前已完成首批高坪快速路西段、水官高速、南坪快速路東段、廣深沿江高速深圳段共89公里高快速路段作為測試示范道路的評估工作,擬于近期開放。
今年2月,安徽省首條基于公開道路的自動駕駛公交線路在合肥市包河區進入常態化運行。該公交線路雙向里程15公里,由兩輛自動駕駛公交車為乘客提供接送服務,共停靠6個站點。
就此,中泰資本董事王冬偉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時表示,未來自動駕駛市場將繼續向前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商業化應用的不斷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將逐漸實現商業化變現。未來的自動駕駛市場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同時也需要政策和法規的支持和推動。
隨著各大企業的投資布局及政策的不斷利好,自動駕駛相關領域不斷受到機構關注。
方正證券日前發布的指出,隨著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制度的不斷落地,城市NOA的應用加速,高階輔助駕駛正逐漸走向標配。得益于硬件平臺和軟件算法逐步成熟,自動駕駛下半場來臨,商用車自動駕駛率先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智駕感知層、決策層、執行層長期增長空間已然開啟,帶動車載感知、定位、決策、汽車軟件、域通訊、線控底盤等領域的投資機會。
國金證券則認為,L3級自動駕駛正加速落地,從高速到城市場景正不斷拓展,在政策、技術等核心因素驅動下,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催生ADAS傳感器清洗產品需求。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