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關于計算+天文,一群“仰望星空者”討論了什么?

關于計算+天文,一群“仰望星空者”討論了什么?

新火種    2023-11-13
隨著天文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以及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天文學領域正在發生一場科研范式的變革。11月6日至7日,之江實驗室計算天文(杭州)國際會議舉行,來自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日本、中國等五個國家的300余名“仰望星空者”相聚杭州,共同研討智能計算和天文學如何實現更好的融合發展,以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之江實驗室一直致力于用計算推動創新。我們希望天文學家和計算科學家能夠緊密合作,探索計算技術如何助力科研,實現計算驅動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之江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在致辭中表示。 計算,天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技術力量“當我們進入宇宙探索的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最艱巨的挑戰之一是處理這些觀測產生的大量數據。采用先進的數據科學技術和智能計算不僅僅是輔助性的作用,而是解鎖宇宙學新理論的關鍵。”清華大學天文系助理教授黃崧表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超指出,人工智能算法廣泛應用于天文學的許多領域,當觀測數據量極大且分析計算量較大時,它具有很大的優勢。研討會上,聚焦天文計算,國內外專家學者帶來了精彩的報告分享。邵逸夫天文學獎獲得者、澳洲研究委員會(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主任Matthew Bailes講述了脈沖星、快速射電暴的發現歷程以及其中的數據處理工作。劉超以中國空間巡天望遠鏡CSST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算法如何幫助天文學家進行包含數千萬張圖像和大約100億個天體的大型項目研究。黃崧介紹了寬視場巡天望遠鏡(MUST)計劃,深入探討了它在即將進行的第五階段宇宙學巡天中的關鍵作用。圖片名古屋大學宇宙學組博士后Takahiro S Yamamoto正積極探索深度學習在引力波天文學中的應用,他在報告中回顧了人工智能應用于連續引力波搜索方面的工作。波爾多天體物理實驗室(Laboratoire d'Astrophysicals de Bordeaux)副主任Valentine Wakelam介紹了用于解釋星際介質觀測結果的新一代復雜化學模型,并展示了開發處理、可視化及解釋它們的方法。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力樂介紹了計算天體物理學中的一些關鍵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分享了關于異構計算和“科學中的人工智能”的研究進展。

圖片

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丁源森帶來了一個以天文學為主題的大型語言模型AstroLLaMa。他指出,大型語言模型可以通過上下文提示和對特定領域文獻的微調等技術,產生與人類專家的復雜性相當的科學假設,這些專門的基礎模型可以徹底改變我們用于文獻檢索和追蹤該領域知識發展的方法。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高毅勤展示了基于全國產軟硬件框架的蛋白結構人工智能模型的復現和從頭訓練,并介紹了原生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態和跨尺度分子模擬工具。阿里云智能資深產品專家黃博遠介紹了可應用于各種行業場景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平臺,阿里云智能高級產品專家劉一鳴介紹了探討阿里云開發的開放數據處理服務ODPS,并通過生物醫學、天文學和氣象學的典型科學用例,展示了ODPS便捷、高效、可擴展的數據處理能力。之江實驗室圖計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紅陽介紹了圖計算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將如何賦能科學發現,并展示了之江朱雀圖計算平臺和朱雀圖預訓練大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在中國天眼FAST首席科學家、之江實驗室天文計算首席科學家李菂研究員主持的圓桌討論環節中,特邀報告嘉賓圍繞“計算感知宇宙”主題進行了開放式討論。圖片看的更遠,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在兩天的研討會中,來自天文學領域的報告人分享了他們在各自研究方向上推動天文和計算融合創新的成果,計算領域的報告人充分展示了計算在輔助天文研究上的潛力。這種分享與交流,從會場內延續到廊道中、餐敘間,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圖片

正如王堅院士在致辭中所說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帶來的相互啟發比讀論文更加重要,希望通過這樣的研討會(我更愿意稱之為workshop而不是conference)進行更多有趣的討論。之江實驗室正在打造一個開放科學的環境,通過打造良好的數字基礎設施和軟硬件環境來支持科學研究,希望能讓科學家進行更富有成效的討論?!?img data-ratio="0.6666666666666666" data-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5tME0oU5APibtrHaIHsXUib6BpjmSssmke9aoMQtxjgeiaZBRIrXygtoAgxoYzGj60ibXukwo0a2GnZbtQHfUsZIU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data-type="jpeg" data-w="1080" data-index="14" src="/uploads/20231110/roat2fe2prc.jpg" alt="圖片" data-fail="0" class="fr-fic fr-dib" style="width:70%;" />“作為一名天文科研工作者,我的常規工作就是去海量天文數據中去搜尋有價值的信息,怎么樣高效快速得到結果是我們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這次的線下研討給了我們天文領域科研人員一次很好的機會,可以與計算領域科研人員深入討論,解決問題?!敝袊茖W院新疆天文臺副研究員姚菊梅分享了她的參會感受。仰望星空,眺望未來,需要更多力量的參與。不僅是科學研究,還包括科學傳播、科普推廣。在計算天文國際會議的閉幕式上,之江發展基金會與國家天文數據中心達成合作,雙方將合力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在全社會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以公益之心,點亮科技之光。之江實驗室黨群工作部與OPENVERSE合作共建科學藝術創作室(Intouchable in Zhejiang Lab),通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共同賦能科學傳播事業的發展。圖片

之江實驗室副主任袁繼新向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崔辰州頒授“之江發展基金會公益合作伙伴”牌匾

圖片 OPENVERSE聯合創始人鄧明悅介紹科學藝術創作室發展愿景李菂在閉幕致辭中表示,由于天文學研究本身的不確定性,我們很難預測未來十年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但我們堅信,通過計算的賦能,通過科研的協作,明年再相聚時一定會看到天文領域新的研究進展,又或許是重大的科學發現。圖片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