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如何改變環境、教育、影視?圖靈獎得主、工程院院士分享最新思考

AI如何改變環境、教育、影視?圖靈獎得主、工程院院士分享最新思考

新火種    2023-09-20

《科創板日報》7月8日訊(記者 余詩琪)生成式AI的爆火讓它幾乎成了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話題中心,各類與AI相關的應用、產品占據展臺C位,走進展館的每一位觀眾都能真切感受到未來正在到來。

AI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科學前沿全體會議邀請了國內外頂尖AI學者、產業界人士,從更為宏觀和多元化視角,來思考人工智能的浪潮對環境、教育、影視等諸多方面意味著什么。

AI下的能源與教育

兩位主題演講嘉賓的思考方向,都相當有代表性。在當前環境下,能源和人才是整個文明社會能良好運行下去的基石。當AI時代到來,它會給能源消耗和人才教育帶來哪些改變?

2017年圖靈獎得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AAS)、國家科學院(NAS)、國家工程院(NAE)院士大衛·帕特森在本次會議提出一個“好問題”:如果人們制造計算機的能耗大于計算的能耗,人們還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去建造更快的計算機嗎?

大衛·帕特森認為,大模型對能源和環境的影響非常值得關注。他提到當前訓練某一模型需要產生大量碳排放,如果進一步提升模型準確度,排放數字可能會更大。而在未來,我們有辦法讓機器學習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研究人員有望從模型、硬件、數據中心能效、數據中心位置四方面協同著手,大幅降低機器學習的能耗與碳排放。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則將注意力放在人才教育上。作為一名大學的管理者,他深感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是根本性的,需要重新思考人和機器的交流。現在還處于人工智能發展的初期階段,但這是革命性的開始,所有的一切都會發生改變。在教育層面,人工智能會給教學工具、考試方法乃至教學內容都帶來巨大影響。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賦能的時代,教師及學習者都更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我相信人有人的用處,我覺得聰明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創作的機器培養更聰明的人,而這些人又去創造更聰明的機器,更聰明的機器培養更聰明的人,這是一個健康的循環。”郭毅可表示。

AI會重新定義意識和情感嗎?

會上的一場跨界對話,通過人文視角和科研視角的碰撞,提出了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AI會重新定義意識和情感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與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導演、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郭帆,是這場跨界對談的主角。

作為新生代科幻導演代表的郭帆,在現場對AI大模型展現出來的能力表達了相當程度的贊賞。他甚至在現場戲言,“以后要對人工智能客氣一點,給自己留條后路。”

在他看來,AI大模型展現出來的“涌現”能力,既值得關注也令人擔憂。“涌現”是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AI是不是會產生獨立意識,進而重新定義何為意識和情感。

張亞勤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大模型問世后,人工智能在推理、分析等認知領域也接近或超越了人類。盡管有很強的感知和認知能力,通用人工智能依然未產生意識和情感。

在他看來,雖然AIGC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本質上仍是人類的工具,真正的創作、創造、想象力、靈感,還是要來自于藝術家和創作者。科學家、工程師會發明新的算法,不斷提升畫面質量,增進語義、鏡頭、場景的連貫性,幫助電影從前期的構思到后期的制作,但不會取代創作本身。

AI對電影工業的影響也是郭帆所關注的。郭帆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步進入電影工業化3.0時代,未來,怎么去構思、怎么去拍攝、怎么去宣發,甚至到后期我們放映的影院是什么樣的形態,都需要我們重新去理解和認知。我們希望能盡快了解AI在這些場景的應用,搭建起電影工業3.0的雛形。”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