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譚天:美持續炒作對華科技制裁,效果適得其反
最近兩周,美國對華制裁失效的討論,充斥了美國輿論場。
一些聲音開始炒作要升級對華制裁。
美國的應激反應,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形容很一致:
美方口口聲聲提競爭,但國際社會看到的是美國為贏得優勢,以競爭之名動用國家機器,全政府、全方位、全領域對華打壓圍堵遏制,大打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芯片戰、規則戰。
看到美國的種種表現,譚主有一個感受:美國以為升級對華制裁就能遏制中國,還是太不了解中國了。
炒作升級對華制裁的到底是誰?
譚主用大數據梳理了近期美媒對華制裁的報道,提取出其中出現的美國相關部門。可以發現,美國眾議院“中國特設委員會”出現的頻率格外高。
||眾議院“中國特設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加拉格爾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說,如果沒有美國技術,中國所用的芯片可能無法生產。這話的意思很明白,目前的制裁力度,還不夠有效。
于是,他建議美國商務部應該停止對華為等企業的所有技術出口。
不久前結束訪華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剛剛說過,將繼續向中國出口數十億美元的芯片。連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都只是說,在沒有獲得更多技術細節之前,不發表評論。
在強調“制裁沒有用”這點上,加拉格爾為什么格外積極?
這就要從這個委員會的設立說起。“中國特設委員會”是今年1月,美國眾議院專門成立的針對中國的特設委員會,成立尚不足一年,其重要目標就是打敗中國。
諷刺的是,確定這個目標的過程相當隨意。
加拉格爾曾透露過,他原來最關注的是中東地區,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博明說服了他,讓他覺得中國更值得關注。
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召開了11場委員會會議,在美國2個州舉辦圓桌對話會,提出了多條立法建議。
換言之,落地成果乏善可陳。按照加拉格爾設置的提出10個涉華法案的目標,完成率0%,這透露出委員會“草臺班子”的真面目。
從這個委員會的成員組成來看,更是印證了這一點,24名議員中,2016年后當選國會眾議員的比例達到87.5%,遠高于2016年后當選眾議員的人數占整個眾議院的比重56.9%。
一群新任眾議員急需通過這個特設委員會出頭,那但凡涉及中國,只能多賣力,勤動嘴,打沖鋒,只要能發動遏制中國的第一槍,就無所不用其極。
7月,他們致函4家美國風投公司,對其在中國半導體等科技領域的投資表示嚴重關切,并展開調查。
譚主分析過,此前,白宮在醞釀對華投資限制令。7月正是美媒炒作這個議題的高峰。當白宮還在評估是否要限制對華投資,討論限制程度和影響幾何時,“中國特設委員會”先行一步,已經開始與美媒聯動,調查美企對華投資,絲毫不顧可能會給在華美企帶來的負面影響,急于統一美國內部的共識。
現在叫囂對華升級制裁,邏輯也如出一轍。
如果真的認識到制裁沒有用,應該避免沿著錯誤的方向一路狂奔。結果,加拉格爾卻變本加厲地提出,停止對華為等企業的一切技術出口。
不過,坐在國會山的這些議員們,不見得真懂芯片到底是怎么回事,畢竟這個“中國特設委員會”成員有一半都是軍事和情報背景,跟科技關系不大。
在他們的想象中,絕對打壓就能換來絕對勝利。
這些美國人,還是太不了解中國了。
為什么美國三大芯片巨頭英特爾、英偉達和高通公司的CEO都要跑到國會山力勸不要限制對華出口?為什么主管出口管制的美國商務部長訪華結束,回到美國還要說繼續把芯片賣給中國?
||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CEO因為他們知道,不制裁便罷,真要全面制裁中國,那中國企業會從“第一行代碼寫起”。最終,美國可能丟了市場,也丟了技術優勢。
對于制裁和突圍的討論不僅局限于美國,也引起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討論,它們都是半導體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前些天,看到中國的新突破,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總裁溫寧克再一次發聲。他公開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說,“如果我們不分享技術,他們就會自己去研究。他們會提出我們還沒想到的解決方案?!彼毖酝耆铝⒅袊菦]有希望的。
||阿斯麥CEO溫寧克接受荷蘭媒體專訪一年前的演講中,溫寧克也曾表達過類似的看法:“永遠不要說不可能,他們肯定會嘗試的?!保∟ever say never. They will certainly try.)
溫寧克的表達,意有所指。
上半年,美國拉攏荷蘭和日本,發布了對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的限令。
事實上,為了增強制裁的有效性,美國一直都試圖通過拉攏盟友的方式,織起一張制裁的大網。結果上半年剛拉起來小圈子,中國就傳來了好消息。
美國不反思自己的政策,反倒盯著外部因素。美媒稱,美國的制裁還有很多空隙需要填補。言外之意是,美國的制裁需要其他國家的配合。
其他國家的國家利益,真的是美國隨便開幾個會,新成立幾個小圈子就能協調的嗎?要切斷芯片產業鏈真的是靠幾個國家、幾家企業步調一致就可以的嗎?
就拿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來說,盡管阿斯麥是一家荷蘭公司,而且光刻機最后的組裝也在荷蘭,但實際上,光刻機是超復雜、超精密的機器,如果深入了解阿斯麥的組件供應商就會發現,德國等不同國家都在為其提供部件。整個芯片行業的生態也是這樣的。
《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系統分析過芯片發展史,他有一個結論:如果你從芯片供應鏈的起點一直挖到該芯片的底部,就會發現在許多不同的國家有成千上萬的公司參與其中。
幾個個頭不一樣的人玩兩人三足,都不見得能走得好,美國想通過一己之力來指揮全球成千上萬家公司的步調,其效果可想而知。
實際上,站在企業生存盈利的角度,沒有一家企業自愿失去中國的市場。
前不久,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總裁到北京,跟譚主分享了這樣一個判斷: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扭轉芯片供應鏈。
要知道半導體產業鏈本身非常復雜,除了我們經常提及的核心行業中涉及的芯片設計、代工制造和封裝測試等,還有大量包括半導體材料、設備、軟件服務等支撐性行業。計算機、消費電子、通信、汽車電子等芯片終端應用行業更是不計其數。
要扭轉全球產業鏈生態,當然是很難實現的。
眼下,美國在談論中美關系時,言必提競爭。具體到科技領域,美國不擇手段給我們使絆子,企圖把我們拉下馬。
當制裁已經常態化,圍繞所謂制裁是否有效的討論,意義已經不大。
試想,如果目前的制裁真的無效,美國就不會用其他方式遏制中國了么?如果制裁真的有效,我們就不發展了么?
在科技領域,美國已經把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除此之外,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對美投資、美國對華投資等領域都進行了限制。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輕易覺得,這就是美國工具箱的全部了。
如果說芯片是眼下科技競爭的第一戰場,那么,更多的戰場已經出現。就像最新出臺的對華投資限制令,已經擴展到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領域。
這些行業,在美國眼中,都位列“新興和關鍵技術清單”。
從2018年8月美國推動出臺《出口管制改革法》后,美國就一直圍繞這張清單做文章。
按照該清單,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量子計算、3D打印、物流技術、生物技術等十余個領域的產品和技術都被納入其中,換言之,都在美國對華科技戰的范疇。
未來,中國的高科技技術發展到哪里,美國對華科技戰就會延續到哪里。這一點,我們應該有心理準備。
至于制裁的影響,我們當然要承認,美國人加碼制裁是壞事。
但幾年科技戰下來,不知不覺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以上美國的“實體清單”為榮,似乎上了“實體清單”,更能說明公司真有創新,真有突破,這種認識的轉變,背后傳遞的恰恰是中國人的精神底色。
數千個日夜里,我們有理由相信,一顆顆火種,在不為人所見的日夜里匯聚。
相比今天的美國政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這樣形容他所理解的中國: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事實上,中國人,每一代都是如此。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對于美國,我們不會抱任何幻想,圍繞制裁這些硬手段,美國還會輔以認知戰配合,如果說原來挑重點企業打擊,是妄圖釋放巨大的“心理威懾”,那現在,美國也可能通過“制裁無效”這種“唱高調”的做法,誤導我們過度自信。
無論美國還要上多少手段,我們都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驕傲自滿,我們要的是不卑不亢,是滔滔不絕。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