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頒獎儀式現場數學,無疑是一門令許多學生頭疼的學科。但2023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得主阿爾卡迪·涅米羅夫斯基和尤里·涅斯捷羅夫卻說,“中國學生學數學,有很好的傳統與文化。”11月6日,兩位來滬領獎的俄裔數學家接受記者專訪,暢談數學學習與研究的現狀,展望數學應用的前景。數學學習難?先談談意義對于不少學生而言,從中小學的三門主課之一,到大學階段的必修課,數學這座大山似乎始終橫亙在面前,難以逾越。對此,涅斯捷羅夫承認,數學,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專門的數學學科,確實非常難學。他直言,很多人其實學不了數學。“人類學習數學,需要非凡的大腦。所以人們更愿意去學習更符合大腦正常運轉的學科。這種現象不止在中國發生,歐洲、美國都有。”但在涅米羅夫斯基看來,中國其實已經是一個“數學教得不錯”的國家,中國學生也已經是一群“數學學得不錯”的群體。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來自中國,“他們的基本功相當扎實。”在他看來,在數學教學方面,中國本身就有答案。“中國人有數學文化,非常懂怎么教數學。”涅斯捷羅夫認為,要學好數學,首先應該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他說,“教數學,就要告訴學生,數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其他眾多學科的基礎。”然而在信息時代,數學教學的方式與體系較以往發生了變化。現代工具的產生,讓學生無需獨立完成計算。許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正在下降,因為解題的方式無非是按幾下鼠標。涅斯捷羅夫指出,數學學習難,與這種效率至上的現代教學體系不無關聯。數學研究荒?先看看前沿ChatGPT等新技術的涌現,折射出學術界與產業屆愈發緊密的結合。有人就此擔憂,還有多少人會花心思進行基礎科研?涅米羅夫斯基并沒有這種擔憂。據他觀察,還是有不少人才專注于學術和科研。“身邊的學生、老師中,有很多人在做方法論研究。”他認為,每個人經歷、背景不一樣,因而選擇的路徑不盡相同。涅斯捷羅夫也主張職業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年輕人需要根據志愿、能力作出自己的選擇,大學則需要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可能性。如果繼續走科研的道路,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他們。如果投身工程、產業或轉戰商業,大學也都要具備相應的體制去支持他們的多元化發展。關于基礎科研受到的挑戰,涅斯捷羅夫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們看到數學正愈發融入人工智能(AI)等新領域。在這些領域,我們必須要使用、開發模型,這其中就涉及到數學。”他認為,前沿應用領域的拓展,給年輕人研究數學注入了新的動力。“人們又開始研究數學了,只是初衷不同。許多人現在為了應用而研究。”新興技術強?先想想用法人工智能的橫空出世,大幅提升了工作和學習效率。那么ChatGPT等AI大模型可否幫助人類學習、研究數學?涅米羅夫斯基對此并不樂觀。他指出,目前人類對這種新技術的理解尚不成熟,對數學的領悟程度則更低。所以,用AI輔助學習數學未必是良策。他說,“我學數學的年代,這些技術還不存在,但一代代累積下來的數學文化是不會變的。”涅斯捷羅夫則對新技術可能產生的倫理問題表達了擔憂。他認為,AI背后的算法能指引人類,但它們起到的作用,可能正面,也可能負面。算法是中性的,結果好壞取決于使用方式,更取決于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如果設計得好,那么算法對社會有益,但如果設計不好,很可能會傷害人類。”作者:孫欣祺文:孫欣祺圖:邢千里責任編輯:任荃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