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五周年十問科創板:“試驗田”成果幾何?

從宣布設立到11月5日,科創板歷經五載。肩負改革“試驗田”和推動經濟創新轉型兩大使命而來的科創板,成果如何?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科創板上市公司562家,總市值超6萬億元。目前,已有六成科創板公司的核心產品或技術正在相關領域推動實現進口替代;三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超300家上市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
業內普遍認為,經過五年的努力,科創板已成為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和服務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具體而言,針對科創板的制度建設、產業集聚、關鍵領域、成果轉化等等,央廣資本眼向科創板發出十問。
一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度建設體現出怎樣的“包容”性?
答:設置五套差異化的上市指標。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對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具有重要作用。
科創板設立以來,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設置五套差異化的上市指標,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需求。
截至10月底,科創板已支持562家公司上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三大行業公司數量占比達到80%,引導資本向戰略新興性產業匯聚。
受益于科創板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已有52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6家紅籌企業等特殊類型企業實現了境內上市。
二問:“示范”和“集聚”效應成效如何?
答: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板塊示范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不斷擴大。
科創板不斷發揮板塊示范效應和集聚效應,以助力科技創新形成由“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的發展趨勢,推動構建以行業龍頭為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的矩陣式產業集群。
截至10月底,集成電路領域上市公司達107家,占A股同類上市公司的六成,匯聚了中國內地排名第一、二、三和國際排名第五、六、十的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華虹公司、晶合集成和大硅片龍頭滬硅產業、刻蝕設備龍頭中微公司、半導體IP龍頭芯原股份、內存接口芯片龍頭瀾起科技等多家骨干企業,覆蓋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IP等全鏈條各環節。
生物醫藥領域上市公司總數111家,重點介入癌癥、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療領域,已成為美國、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光伏、動力電池等新能源領域,碳纖維、超導材料等新材料領域,以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設備等高端裝備領域,也已初具規模。
三問:關鍵領域自主可控程度如何?
答:六成公司核心產品或技術正在推動實現進口替代。
在科技部組織的56項“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36家科創板公司參與了其中22項、占比40%,覆蓋了基礎科研、關鍵儀器、前沿材料等多個關鍵領域。119家次(70家)科創板公司牽頭或者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利數量達到168項。
在航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量子信息等一系列國家級重大技術突破,亦有科創板公司的技術支持。例如,西部超導開發的高強、中強損傷容限鈦合金產品成為我國多個新型航空型號項目的主干關鍵材料;中復神鷹加速布局航天航空領域,T800級碳纖維已獲中國商飛PCD預批準,預浸料應用驗證進展順利。
目前,已有六成科創板公司的核心產品或技術正在相關領域推動實現進口替代。
五軸數控機床龍頭科德數控實現五軸聯動核心技術與產品的自主可控和規模化,目前公司機床整機自主化率達到85%,國產化率已達到95%。科德數控總經理陳虎稱,從公司產品譜系和應用的角度來看,能夠實現對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中的多種類型產品的研發制造,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進口替代”能力強。
四問:強韌產業鏈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鏈主”帶動、頭部引領,助力產業鏈穩鏈強鏈固鏈補鏈。
產業鏈“鏈主”企業處于產業鏈、供應鏈中核心優勢地位,對產業鏈資源配置、技術產品創新和產業生態構建等具有較大影響。
以科創50指數成份股為代表的頭部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占板塊整體的47%和63%。以集成電路領域為例,作為全球第五、中國內地第一的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處于產業鏈的核心樞紐位置。
同時,科創板加快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行業“單項冠軍”,以連接產業鏈的“斷點”、疏通“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目前,科創板共有303家上市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35家科創板公司被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40家公司主營產品被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去重后合計占板塊公司總數約六成。
五問:培育未來產業有哪些前瞻性布局?
答:立足前沿科技,推動“行業首創”;推進基因技術、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布局。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以前沿技術為基礎的未來產業面臨巨大機遇與挑戰。
立足科技前沿,三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例如,電氣風電的“EW11.0-208風機”刷新全球已并網運行風機的單機容量紀錄;聯影醫療的“人體全身磁共振 uMR Jupiter5T”是行業內首款,攻克了超高場磁共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術難題,實現超高場全身臨床成像。
同時,科創板公司推進基因技術、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布局。例如,凱賽生物利用高通量研發設施突破重大產業化技術瓶頸,建立合成生物學全產業鏈的研發和生產設施;云從科技擁有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技術方向上覆蓋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全領域。
六問:放眼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有何作為?
答: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新機遇,主動融入全球市場,以強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
例如,瀾起科技牽頭制定DDR5國際標準,是目前全球唯二可提供全套內存接口及模組配套芯片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之一;晶科能源N型TOPCon效率、成本、產能、出貨規模均領跑全行業。
晶科能源也在不斷拓展海外產能,已在越南、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及美國等高溢價市場布局海外供應鏈。截至年底,預計將擁有超過12GW包含硅片、電池片及組件的全球最大海外一體化產能,其中N型先進產能將超過75%。
與此同時,科創板公司持續增強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全球化配置能力。目前已有杭可科技、中控技術、東威科技3家公司發行GDR,合計募集8.43億美元;祥生醫療、昊海生科等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地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打造國際化的研發團隊。
七問:產學研融合方面有何心得?
答:加速深度融合,促進產學研有效貫通和科技高效轉化,進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
數據顯示,超6成科創板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三成公司實控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近三成公司實控人擁有博士學歷。
同時,科創板公司利用相關資源反哺基礎研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近4成科創板上市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共建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促進技術交流、研發協作和人才互動,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
針對科創企業的特點,科創板推出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提高了股權激勵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成為科創板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工具。截至10月底,已有361家科創板公司推出523單股權激勵計劃,板塊覆蓋率達到64%,激勵董事、高管、核心技術人員、核心業務人員合計9.5萬人次。
八問:研發投入與其他板塊相比情況如何?
答:持續推升研發投入水平,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3%,遠高于其他板塊。
科創板公司上市以來,持續加大創新要素投入力度。2022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規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28%。2023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金額達到959億元,同比增長24%。
科創板為上市公司提供了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其資本賦能的特性增加了公司的研發投入,幫助公司加速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助力公司加快實現關鍵領域自主可控,從而提高公司的創新能力。
同時,科創板匯聚了一批科研人才隊伍,研發人員已超過20萬人,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平均超過三成。
伴隨著上市公司持續高比例研發投入,科創板整體業績也保持穩健增長。2022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凈利潤突破1000億元。以2019年為基數,科創板公司近3年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達到30%和59%,居A股各板塊之首。超三成公司連續3年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超100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50%。
九問:“推動經濟創新轉型”作為科創板使命之一,五年成效是否顯著?
答:科創板已支持54家央國企上市;諸多國有資本還通過資本運作布局科創板戰略新興性產業;目前科創板非公有制企業家數占比超九成。
科創板已支持54家央國企上市,融資額超過1539億元,其中7家以分拆形式上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等9家央企集團紛紛“落子”科創板。其中,中國鐵建分拆鐵建重工登陸科創板,創造了央企A股分拆上市首例。
時代電氣、鐵建重工等10家制造業國企入選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的“雙示范”企業名單,涵蓋先進軌道交通、新能源電力設備、關鍵戰略材料等多個制造業細分領域。
國有資本還通過資本運作,布局科創板戰略新興性產業。比如:招商局集團擬以不超過66億元參與合成生物領域龍頭凱賽生物定增,廣州國企出資逾50億元取得三元軟包動力電池領軍企業孚能科技控制權。
同時,科創板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平臺。目前科創板非公有制企業家數占比超九成,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和研發投入占比分別為83%、80%和87%。
在光伏、生物醫藥、芯片設計等領域,民營上市公司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力軍。例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分別位居2023年上半年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一、二、五名。
十問:經過5年的發展,科創板怎樣成為暢通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的紐帶?
答:“科技-產業-資本”循環生態初步形成,估值邏輯內涵豐富。
從融資端看,科創板不僅為上市公司提供了融資平臺,還帶動一級市場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風氣,推動資本向創新領域聚集。九成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平均每家獲投約9.3億元,較科創板推出前增長明顯。
從投資端看,科創板“機構市”初步形成,已成為境內機構化、指數化程度最高的板塊,長線資金正在加速布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科創板公司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活躍賬戶數超過6萬戶,專業機構投資者持倉占比約四成,交易額占比近半。
科創板也形成了覆蓋寬基、行業主題的指數體系,并不斷豐富指數產品。科創50指數產品推出不到三年時間,境內產品規模突破1400億元,成為A股市場第二大寬基指數ETF。2023年8月,聚焦科創板中盤的科創100指數正式發布,首批4只科創100ETF上市后規模持續增長,截至目前基金份額已超90億元,較募集規模增長約29%。
近期科創板指數徘徊在歷史低位,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注冊制下先行先試發行定價市場化的科創板,其估值邏輯的內涵值得深入探討。一方面,當前國內宏觀經濟持續改善,部分科技行業景氣度企穩回升,以科創板為代表的A股科創企業的估值正在積聚較強的內生修復力。另一方面,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科創企業的估值應被賦予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既要認識到科技創新需要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般規律,也要認識到科技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帶動全產業鏈集群發展、引領全社會進步的賦能作用,還要認識到未來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多元路徑和對經營實力提升的廣闊空間,更要認識到“硬卡替”企業對國家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真正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所具有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