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開發區謙益小學:以信息化賦能雙減,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開發區謙益小學:以信息化賦能雙減,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火種    2023-11-03
煙臺開發區謙益小學以“技術賦能”為理念引導,積極推進運用AI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將數字技術與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落實國家雙減政策,打造全面感知、高效協同、智能洞察的校園環境,為“互聯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動能,助力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從優化升級校園網絡基礎設置和整合打造教育教學智能平臺兩方面入手,定位數智教育基點,構建助力學校內涵發展的教育生態。首先對原有數字網絡和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更新,打造“全覆蓋、全媒體、全聯動”的數字化校園環境。學校校園網絡實現了萬兆互聯,校內教室、功能室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學校先后建設數字化錄播室、創客教室、廣播室等專用功能室并均配備數字化智能管理系統;各班配有班班通;校園配有數字監控等,為學校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同時,學校著力相關軟件平臺的升級開發,建立以信息化、大數據為支撐的教學資源和學校管理系統,實現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服務。一是整合資源,建設教育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學校以智慧教育云平臺為紐帶,按照便教利學的原則對教學資源進行分類整理、系統規劃,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二是引入智慧辦公系統、電子學籍系統、校園安防系統等智能管理系統,從招生入學、教育教學、安全保障等學習主要業務模塊入手,構建虛實結合、運轉高效的學習育人空間,實現學校管理的智能化。此外,學校以深度教學課堂改革為契機,搭建數智教育支架,構筑助力學生素養提升的學習新生態。謙益小學教學團隊構建了“一核三向多維”智慧課堂基本框架。“一核”即以學生素養提升為核心;“三向”即技術賦能的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多維”即基于信息技術的學情分析、學法指導、資源篩選、活動記錄、數據統計、教學測評、作業批改等學習過程。學校從提升課堂效率入手,借助數字化手段和平臺,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構筑學生學習新樣態。課前,教師通過問卷星、網絡爬蟲、一起作業app等技術手段,精準分析學生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為學生提供“數字畫像”,并據此進行課程活動的設計和處理。課中,學校依托希沃白板,進行技術賦能的學習動機的激發。學校技術研發團隊對希沃白板自帶游戲進行組合與升級,提煉出貼近學生興趣的通用游戲,形成課件合集,讓學生在探索未知的游戲中,進入課堂。課后,教師利用洋蔥學院、一起作業等APP,為不同小組推送指向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的高質量作業內容,實現分層教學和關鍵能力的提升。同時輔以企業微信推送講解視頻,幫助教師實時評估學生學習成效。學校以賽事活動系統為依托,設置符合學生能力進階發展的相關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選題、發起合作、共同探究,并在平臺上進行成果展示。為直觀生動地獲取學生的發展狀態、進步程度以及最終發展水平,讓評價有據可依、生長有跡可循、教育有章可循。學校構建了涵蓋課堂觀察評估(質性評價)、學生進步評估(量化評價)、學生成績評估(量化評價)等關鍵維度的多元綜合性可視化評價體系。通過課堂觀察、訪談、活動記錄、問卷調查、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學校以信息數字化為載體,搭設了“學教研訓”平臺,實行“學教研訓”一體化模式,將學習、教研、科研、培訓融為一體,積極運用信息數字化的便捷、融通、高效等特點,不斷加強學科融合教研的實踐研究,為教師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力支撐。一是依托全員數字化智能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學校通過“信息化培訓”線上問卷,了解教師的數字化技能水平和學習意愿,在結合教師年齡層次和水平差異,定制輻射全員的理論+實踐“組合式”培訓菜單,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培訓體系,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提升教師的學習力和信息素養。二是依托數字化智能課程開發提升教師的應用能力。學校以備課組和教研組為單位,打造數字化智能課程,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和重難點突破。教研組層面,圍繞課程重難點設計精品課程。備課組層面依據教學進度和教師專長,形成全員參與的微課制作、作業設計、學習反饋,并以資源包的形式推送給學生,助力學生自主學習。三是依托大數據分析拓寬教師的反思成長路徑。學校依托智能設備形成教師課堂實錄,并傳送至云平臺,幫助組內教師打破時空限制,隨時觀看直播或回放。并通過“云會議”的形式,對授課內容進行評價和反饋,幫助授課教師及時了解自身問題,不斷改進提升。同時,學校以數字化手段拓寬教師研訓方式。一是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研修模式。依托數智協同平臺,預約線下教室和時間,展開線下講座、小組研討等全員研修模式。同時運用平臺實現線上互動、資源共享、成果展示,以便高效、快捷地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困境。二是探索技術賦能的教師學術研修。學校通過技術賦能,創新研修開展形式,將原本的公開課升級為集團內“空中課堂”,助推集團內教師專業成長。同時,依托技術和平臺,打破時空限制,以直播的形式,將美術展、科技展等成果進行空中展示,為教師提供展示的平臺。同時運用學校“數字駕駛艙”為教師畫像,融入大數據為教師的職業規劃與發展提供參考意見。三是探索技術支撐的校本數字研修。學校借助“數智協同平臺”記錄教研組研修主題、內容等實時數據,描繪教師教研軌跡。(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從春龍 通訊員 楊鑫 付辰 報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