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法院信息化報告:全部法院均實現網上立案、繳費、電子送達

法院信息化報告:全部法院均實現網上立案、繳費、電子送達

新火種    2023-10-30

6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2020)》。報告指出,去年人民法院電子卷宗深度應用加快構建智慧審判運行模式,電子訴訟的發展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法官傳統的辦案形式,智能庭審為法官辦案提供更多智能化支持,審判信息的內外聯通大幅提升了審判效率,審判輔助辦案機制有效減輕了事務性工作。

報告指出,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工作在全國法院展開,電子卷宗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已有3255家法院支持電子案卷同步生成。電子卷宗逐漸替代紙質卷宗也改變了法官辦案習慣,為全流程智能化辦案打下基礎。卷宗的電子化使得訴訟更加便捷、審判更加高效、對法官和司法人員的服務更加智能。

評估顯示,全國實現網上閱卷的法院2964家,占85.42%,實現電子卷宗自動歸檔的法院2609家,占75.19%,實現智能編目案件的法院2638家,占76.02%。全國范圍內共有2169家法院同時具備隨案同步生成、案件智能編目、數據化電子文件、網上閱卷、電子卷宗自動歸檔五項功能。

報告還指出,電子訴訟改變了法官的傳統辦案方式。2019年,人民法院以建立全球領先的移動電子訴訟體系為目標,提升全國法院電子訴訟普及和應用水平,組織移動微法院技術攻關和試點應用,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努力促進網上訴訟制度規則新發展,方便法官審判辦案。

評估顯示,全國各級法院全面推進電子訴訟,全部法院均實現網上立案、繳費、電子送達三類應用。目前全國已有91.7%的法院實現了科技法庭與辦案系統對接。

此外,AI技術在法律咨詢領域的運用和相關智能輔助軟件的研發,為當事人提供訴訟風險評估、法律查詢咨詢、訴前調解建議、業務網上辦理、流程公開等多項司法服務。

語音識別應用發展也越來越趨于成熟,語音識別技術識別準確率接近百分之百,越來越多的法院把語音識別技術應用于智慧庭審中,可實現訴訟參與人發言的實時轉化和生成筆錄,庭審筆錄可由當事人在網上進行核對確認。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還提到,截至2019年12月23日,全國法院共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9471件。其中,提供省級行政區內跨域立案服務15810件,跨省級行政區服務3661件,73%案件管轄法院實現30分鐘內響應。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