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5G無人駕駛路面養護技術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公路學會對國產5G無人駕駛路面養護技術開展了科技創新成果評價。據了解,該技術將5G、北斗導航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瀝青路面熱風微波復合就地熱再生成套裝備”相結合,開啟了5G+無人駕駛就地熱再生集群施工的先河。
由中國工程院鄭健龍院士等專家組成的科技成果評價委員會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技術突破大,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社會經濟效益顯著,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是國產5G無人駕駛路面養護技術的新突破。
該成果由長安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聯合江蘇集萃道路公司、徐工道路機械事業部等高校、企業共同研發,入選了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技項目清單及江蘇省品質工程建設交通強國建設重大項目。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筑養路分會會長、長安大學公路養護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二級教授焦生杰介紹,公路是有一定使用壽命的工程結構物,公路建成后,受環境、交通荷載等因素的影響,路面的使用性能及各項設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路面使用性能惡化,導致車輛運營費用增加,包括燃油、輪胎和保修材料的消耗等費用以及行程時間,嚴重的公路損壞甚至會影響行車安全。因此,需要對公路進行經常性、周期性的養護。就地熱再生是一種預防性養護技術,適用于高速公路及一、二級公路車轍、裂縫、破損和表面抗滑不足早期病害的處置。
該項目團隊發明了瀝青路面熱風微波復合加熱技術,研制了多單元、小分區、變功率、熱風循環加熱機和移動-諧振微波加熱機、無級變幅扁平錘刀一體式銑刨裝置、分集料翻松多點加熱提溫裝置和雙臥軸連續式變物料移動速度與軌跡的強制攪拌裝置等技術。
以這些技術為基礎,項目團隊借助5G、北斗導航技術,創新了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無人化施工技術研究體系、核心加熱技術、單機智能化與無人駕駛、機群主從協同控制、施工作業過程質量自動監測與控制,改進了傳統的施工工藝,提升了施工質量和效率,保障了施工人員的安全,實現了瀝青路面安全、高質、高效、環保就地熱再生。
該項技術2022年已在我國重要公路大動脈——二廣高速(G55)的烏蘭察布段進行了驗證和使用。焦生杰介紹說,該段公路已通車運行16年,道路病害較為嚴重,開展路面預防性養護,有效提高了道路使用壽命,保障了公路使用性能和行駛安全。2023年依托5G+無人駕駛技術,集萃道路公司已成功在大廣G45、五大S11、新元S9902等高速公路實現無人駕駛施工作業超過50萬平方米。
該成果已授權發明專利20余件、實用新型專利50余件、外觀專利15件,軟件著作權7件,主編團體標準2項,發表論文20余篇。現已在全國10余個省市開展示范應用工程,累計施工超過600公里。(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詹媛)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