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創新國際傳播,讓年輕人、新技術走向前臺
“國際傳播要有‘從零出發’的心態,媒體人不要束縛自己”“國際傳播要做到‘快樂傳播’,讓有意義的事變得有意思”“在復雜的國際輿論場中,第一聲很重要”……6月8日,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創新”分論壇在深圳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展開頭腦風暴,提出了很多高質量的意見建議。
國際傳播工作是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關鍵一招,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當前,國際輿論場的格局之變、話語之變、攻守之變在深度演進,置身新媒體時代,創新國際傳播拼的往往是平臺、比的往往是技術、爭的往往是流量,更加需要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
要切換主賽道,推進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堅持內容為王、移動優先,讓更多高品質抓人心的產品破圈出海。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5.6%。截至2022年4月,全球互聯網用戶已達到50億人,社交媒體活躍用戶達到46.5億人。可以說,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已成為國際傳播的主戰場。
戰場在哪,人就應該在哪,資源就應該在哪。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并鞏固新興傳播陣地。
要擁抱新技術,加強前瞻性研究和應用,用技術賦能國際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信息革命不會孤立發生,它必然會帶來一系列變革,具體到傳播領域,一方面是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是場景拓展。
近年來,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媒體行業得到了深入應用。尤其是算法推薦、語音交互、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極大地塑造了信息傳播的新形態,媒體智能化正在重塑國際傳播領域的原有生態。誰能在這種“新常態”下發揮能動性,掌握主動權,誰就能贏得傳播先機。
要相信年輕人,讓年輕人挑大梁、當主力,讓最有“網感”的人到海外講中國故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尤其是以90后、00后為主體的“Z世代”,受教育程度更高、思維方式更新、眼界更加開闊,他們是社交媒體時代國際輿論格局的重要參與者和塑造者,是網絡空間“原住民”,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及不可忽視的全球影響力。
如一些熱愛古裝的年輕人把唐裝漢服穿到了國外,一些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在異國他鄉的街頭、在短視頻平臺彈奏民族樂器,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年輕人憑借高超技藝和獨特才能成為國際“大V”……我們要相信年輕人、依靠年輕人,用青春的力量展示中國、影響世界,把握國際傳播的先機。
要構建大格局,打組合拳、彈協奏曲,把話筒送到更多人手里到前臺去發聲,共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深化中外民間交流,在人才、教育、科技等國際合作中廣交朋友,逐漸樹立起了一個自信、開放又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近些年,我國更是不斷鼓勵各領域專家學者、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和交往,更加生動、形象地講好中國國情和民生故事。
大到北京冬奧會這樣的國際舞臺,小到一部被翻譯出海的網絡小說,都可以成為對外傳播的一部分。如電視劇《人世間》被迪士尼購買了海外獨家播映權,《外交風云》發行至北美、中東、印尼、非洲,網游《幻塔》在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全球多地上線。讓優秀文化產品走出國門、香飄海外,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