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嘴金融沙龍第十二期:聚焦ETF市場提質擴容,破局差異化創新之路
5月26日訊(記者 王晨)在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以及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的大背景下,中國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2025年,全市場ETF總規模突破4萬億元大關,產品數量更是猛增到1100只以上,成為連接實體經濟與大眾投資的關鍵橋梁。ETF憑借著投資門檻低、透明度高、交易靈活便捷等特點,正在成為中長期資金進行資產配置的心頭好。
5月24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十二期在上海浦東圓滿舉行,與會嘉賓深入探討ETF市場在規模擴張過程中的提質路徑,以及資產配置的多元化與創新發展。
此次沙龍匯聚了來自證券、基金、指數編制、保險資管以及金融信息服務等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圍繞ETF產品創新、指數編制優化、中長期資金布局、ETF產品科學選擇等多個關鍵維度展開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為ETF市場從“規模增長”向“質量躍升”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向。
被動投資加速趨勢目前仍不可逆轉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一洲(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1060001)在主題演講中圍繞基金市場運行規律、國內ETF發展現狀及產品布局策略展開分享,揭示行業發展新趨勢。
通過對比美、日、中國臺灣及中國大陸市場,徐一洲指出,中國ETF滲透率(ETF規模/上市公司總市值)較成熟市場仍有1-2倍提升空間,主動管理規模占比不足,未來增長潛力顯著。
“美國被動投資擴張源于市場自由競爭與主動權益超額收益收斂,日本則由央行購債驅動,中國臺灣市場因老齡化催生固收型ETF需求。”徐一洲認為,中國市場兼具特殊性,2023-2024年市場下行期被動投資加速,但2024年行情反轉后趨勢仍不可逆。
國內市場呈現寬基與窄基分化特征:寬基依賴資本市場創新(如科創系列指數),中央匯金入市推動傳統寬基放量;窄基源于結構性行情負反饋,投資者從追逐主動權益轉向配置行業主題ETF,如券商、醫療、半導體等領域,份額與凈值呈負相關,凸顯交易工具屬性。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盈虧平衡點超千億,洗牌壓力加劇。
徐一洲提出差異化布局策略,一是聚焦“未充分內卷”的細分賽道,如機器人、科創芯片等,結合高彈性機制設計提升產品銳度;二是摒棄跟蹤誤差束縛,通過市值下沉等權重配置等方式增強收益彈性,應對主動權益競爭;三是挖掘長期上行的SmartBeta策略,面向銀行理財、險資等機構客戶提供多因子配置工具,紅利因子已率先驗證可行性。他強調,基金公司需以“極致工具化”思維應對市場變化,把握結構性機遇。
中國ETF在資管規模上與發達市場尚有差距
華泰柏瑞基金副總經理、指數投資部總監柳軍分享了中國ETF市場的發展現狀與展望。他指出,自2018年巴菲特“十年賭約”結束以來,A股指數基金規模從7000億元躍升至超5萬億元,實現六年六倍增長,其中ETF規模2024年跨越2萬億、3萬億門檻,目前達4萬億元左右。
“ETF憑借簡單透明、低成本、風險分散等優勢,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其被動投資模式與主動基金形成共生關系。”柳軍強調,在國內經濟改革和產業迭代背景下,ETF能快速響應市場風格切換,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配置需求。
數據顯示,ETF管理人已達53家,持有人超2000萬戶,機構與個人投資者占比均顯著提升。盡管發展迅猛,但ETF在資管規模和股票市值滲透率上與發達市場仍有差距。
政策層面,從中央匯金穩定市場、新“國九條”鼓勵,到ETF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標的及多項行動方案出臺,形成持續支持合力。未來,基金公司將聚焦優化產品與投教服務,推動ETF市場在普惠金融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釋放更大增長空間。
國內指數化投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中證指數研究開發部總經理趙永剛在演講中指出,指數化投資因“省心、省力、省時、省錢”的特點備受關注,全球ETF規模于2024年底突破15萬億美元。國內市場方面,指數化投資正值高質量發展階段,規模突破5.4萬億,產品類型多樣。
從發展趨勢看,寬基產品重要性凸顯,國內權益類寬基產品占比57%。不同風險偏好驅動策略指數增長,紅利類占比近八成。居民全球配置需求推動跨境指數布局,港股通相關產品規模可觀。債券指數受資管轉型關注,境內規模超1.1萬億。此外,多資產指數因財富管理和中長期資金配置迎來發展機遇。趙永剛表示,指數化投資在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作用顯著,未來將持續賦能資本市場。
現有ETF缺乏對保險資金特殊需求的產品設計
平安人壽資產配置部執行總經理賈亞童圍繞“ETF對保險資金的投資意義”展開演講,強調指數ETF作為險資投資權益市場的重要手段及工具,其意義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指數基金具有分散權益投資風險、降低波動、交易便捷等優勢,能為險資配置盤調整和控制權益倉位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多樣化的指數基金產品可能帶來額外的alpha收益。
但賈亞童也認為,現有ETF產品缺乏針對保險資金特殊需求的產品設計;以及新興產業、主題ETF數量及規模有限,難以滿足險資在國家戰略領域的投資訴求。
他提出四個建議:一是創新與豐富指數,開發創新行業特色指數;二是產品多元化,特別是主動管理型ETF,滿足險資穩健收益導向的需求;三是互聯互通與全球化配置,擴容港股通ETF標的池,探索與全球其他交易所的合作,便利險資全球資產配置;四是降低費率,以滿足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投資需要。
ETF市場發展動能充足,但需要破局同質化
萬得集團高級副總裁、萬得基金總經理簡夢雯在行業沙龍中分享中國ETF市場發展洞察。她指出,截至當前,國內ETF產品數量達1164只,規模超4.1萬億元,覆蓋多品類資產,2018年起連續七年增長,2024年增幅顯著。其中,股票型ETF在公募基金中占比超70%,但債券類ETF滲透率低,主動管理型REITs等創新產品加速探索。
結構上,寬基指數主導市場,前十大股票ETF跟蹤規模占比72%,滬深300等核心指數受青睞,頭部集中度持續提升。策略風格ETF近年崛起,其中紅利類規模達800多億元,但對比海外(2025年策略風格ETF占比22.33%),國內僅占比3.96%,未來增長空間顯著。
針對行業痛點,簡夢雯強調,當前ETF同質化競爭激烈,半數產品管理費難覆蓋成本,需引入市場化機構豐富指數供給,涵蓋寬基、策略風格等類型,以優化競爭生態,推動市場提質擴容,助力多元化資產配置創新。
ETF市場前景展望:助力“長錢長投”生態建設
在《在高速增長中穩步前行——ETF市場創新和前景展望》主題沙龍中,多位行業嘉賓圍繞ETF產品布局、指數化投資驅動因素及市場前景展開深入探討。
柳軍指出,ETF產品布局需以資金需求為核心,優先考慮配置型資金偏好的低波動、大容量標的。他認為,滬深300指數滲透率仍有提升空間,紅利類策略ETF契合低利率環境與個人養老金配置需求,債券ETF和港股ETF則分別因組合配置平滑波動和資產互補性,具備大單品潛力。
趙永剛將國內指數化投資快速發展歸因于四大因素:政策支持、市場環境變化、產品創新生態完善及“三投資”理念普及。他強調,寬基指數、策略指數(如紅利、自由現金流)和多資產指數(如股債恒定比例組合)是適配中長期資金的核心方向,可助力“長錢長投”生態建設。
賈亞童針對同質化問題提出差異化路徑:大型公司可深耕寬基產品并優化做市交易,中小型公司應聚焦特色策略(如城市科技主題、龍頭/黑馬區分策略)。他還建議,未來ETF需加強與大宗交易、主動管理及QDII資源結合,拓展新興市場和衍生品聯動場景。
簡夢雯分享了熱點指數快速響應的邏輯:依托金融科技、數據積累及AI工具構建成熟的指數研究體系,通過政策跟蹤、市場調研和技術預判提前布局主題研究,確保在AIGC、新質生產力等熱點爆發時迅速推出相關指數。她表示,未來還將進一步推動明星指數產品化,豐富差異化指數體系。
嘉賓們一致認為,ETF市場需在政策引導下,以配置需求為錨,通過寬基夯實基礎、策略挖掘特色、跨境拓寬視野,同時強化交易機制與科技賦能,方能在競爭中實現可持續增長。
“陸家嘴金融沙龍”由上海市委金融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第一財經、提供媒體支持。作為與“陸家嘴論壇”相呼應的常態化交流平臺,該系列活動通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的運作模式,持續輸出金融改革的“浦東智慧”,為浦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全力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邁向新的高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