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在滬揭曉!專家:中國AI人才正站在世界AI浪潮中心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宋薇萍)5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閔行區大零號灣舉行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簡稱“TR35中國”)發布儀式暨2025中國科技青年論壇期間,2024年度“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入選者名單在滬揭曉。
深度求索研究員邵智宏、Open AI研究員姚順雨、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戴國浩、同濟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友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曹芳芳、上海奇算光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鐘翰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羅劍嵐等榜上有名。
這35位科技青年中,有人以開源生態推動技術普惠,有人以合成數據突破具身智能瓶頸,有人將光合系統跨物種移植逆轉退行性疾病,有人用拓撲超材料改寫聲波操控法則。他們攻克科學難題,開拓交叉領域,書寫中國科技“鏈式反應”:從實驗室原子級成像到生產線分鐘級裝配,再從微觀蛋白質降解到宏觀量子優越性驗證,通過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在全球技術競爭中刻下中國坐標。
其中,戴國浩提出了創新的稀疏計算軟硬協同優化方法,顯著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計算效率和能效,有效緩解了大模型時代的算力瓶頸。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降成本這件事情永遠沒有止境,未來每一部手機、每一臺電腦等終端的算力成本可能還存在2個至3個量級的下降空間,這都是值得去探索的。
鐘翰森始終將突破算力極限作為核心研究目標。在量子計算領域,他選擇光子體系作為主攻方向,發展可實驗的高斯玻色采樣理論框架,基于該理論研制的“九章一號”原型機,通過76光子高斯玻色采樣實現比經典計算機快1014倍的量子加速,首次實證光量子計算優越性。同時,他通過發展受激參量下轉換技術、光學干涉儀實時調控技術,將“九章二號”光子數提升至113個,構建出1043 維希爾伯特空間。目前,他正集中攻克光子系統的可編程性與算法適配難題,目標是實現基于光子的通用智能算力,為未來集成化光子智能芯片奠定基礎。“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在近兩年實現,相比于GPU有量級上的算力提升。”鐘翰森對記者說。
羅劍嵐開創了基于真實世界數據飛輪的強化學習框架,實現了復雜機器人操作任務的超人類性能與高效訓練。將強化學習(RL)應用于真實世界的機器人,尤其是在高精度工業裝配等復雜任務中,面臨著樣本效率低、系統集成復雜以及長周期任務規劃困難等重大挑戰。羅劍嵐致力于攻克這些難題,推動RL在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突破與落地。他對記者說,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具有RL能力的高性能、AI驅動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有望大規模投入制造產線,推動柔性制造落地,助力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據悉,持續不斷地發掘那些最具潛力和創新力、并能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實現從“跟隨”到“引領”跨越式發展的年輕人,這就是TR35中國區評選的視角。
隨著中國科技創新的崛起,2017年,DeepTech聯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TR35評選正式落地中國,關注和挖掘中國新興科技領域的青年創新力量。經過8屆評選,TR35中國已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創新生態,其多樣性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獨特活力,特別是在AI領域,表現尤為突出。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副出版人張嵐表示,新一屆TR35中國區入選者呈現的特質和趨勢,那就是“中國背景的AI人才,正站在世界AI浪潮的中心”。
作為本次活動舉辦地,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閔行區大零號灣作為上海科創建設的重要載體,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優質的創新環境。在業內看來,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實力,更彰顯了上海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