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身份證”上線為個人信息穿上“防彈衣”
既能證明身份,又能保護個人信息,“網絡身份證”上線引關注。
5月23日,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6部門聯(lián)合對外發(fā)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剛在網上實名注冊賬號,隨后各種推銷電話就接踵而至,還熟知你的各項信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此,我國近年來開始組織建設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由公安部負責實施,聯(lián)合國家網信辦、民政部等部門推廣應用,約束和打擊各種網絡違法行為的同時,更好保護公民身份信息安全。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以“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為依托,以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為基礎,以網號、網證、網絡身份應用標識為呈現(xiàn)方式,網絡身份證既能用于證明身份,又能避免個人信息泄露。
“最小必要” 給你的信息加密
在如今的互聯(lián)網社會,我們經常需要在網上注冊各類賬號,通常都需要輸入我們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但這同時也帶來了風險,讓我們的個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為此,《管理辦法》明確,根據(jù)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在互聯(lián)網服務中需要登記、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的,可以使用網號、網證依法進行登記、核驗。減少個人身份信息的采集、留存,實現(xiàn)身份數(shù)據(jù)“可用不可見”的效果,同時也降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投入成本。
記者注意到,截至5月25日,“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在小米應用商店下載已超600萬次,該App說明信息顯示,其開發(fā)者為公安部,是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的移動客戶端。個人用戶可下載App,使用法定身份證件申領網號、網證,即可在不輸入、不留存、不透露個人姓名、公民身份號碼等明文身份信息的情況下完成身份認證。
根據(jù)《管理辦法》,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證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申領網號、網證。在互聯(lián)網服務中需要登記、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的,可以使用網號、網證依法進行登記、核驗。
其中,網號是由字母和數(shù)字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符號,網證則是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認證憑證。
對此,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鄭方表示,網號其實跟我們的身份證號類似,它也是唯一的,終身不變,但是它有個不同,就是在我們的身份證號里邊有很多的隱私信息,比如說戶籍注冊地、出生年月日、性別、住址、姓名等很多信息,而網號沒有,它就是10個數(shù)字和字母,你看不出任何規(guī)律,這是一個保護。
“網證不是一個新的證件,網證其實是一個憑證,為了方便記這個網號。比如說我把它體現(xiàn)成二維碼,你在需要認證時,二維碼一掃,就已經進行認證行為了,就是相當于你出示證件一樣。”鄭方說。
“《管理辦法》從使用范圍場景、方式原則,相關方的權利職責、義務責任等維度構建起一套國家網絡身份認證體系?!币晃换ヂ?lián)網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有了網絡身份證后,其后在使用相關互聯(lián)網平臺服務時,就無須再向平臺提供個人身份信息。
以某航旅App為例,用戶可以點擊“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圖標進行關聯(lián)登錄,無須再輸入身份證號碼。相當于可以方便、快捷地在互聯(lián)網服務及有關部門、行業(yè)管理、服務中非明文登記、核驗身份。
個人申領后,就相當于國家給你發(fā)了一件個人信息“防彈衣”,既能在需要身份認證時證明“你是你”,也讓對方無法拼湊出你的完整個人信息和網絡畫像,從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而對于公眾關心的申領信息采集及保護相關問題,《管理辦法》也明確,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應當按照“最小必要”原則收集信息,所收集的信息僅限網絡身份認證所必要的信息,不得收集其他信息。
自愿申領已有600余萬人開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網絡身份證的申領遵循自愿申領原則。同時《管理辦法》嚴格規(guī)定了使用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效力和應用場景。
記者注意到,與《征求意見稿》相比,《管理辦法》在多方面有重要改動。
一是更強調確保互聯(lián)網身份證使用的自愿性。《管理辦法》在明確鼓勵有關主管部門、重點行業(yè)按照自愿原則推廣應用網號、網證的基礎上,新增要求“有關主管部門、重點行業(yè)在管理、服務中,應當保留、提供現(xiàn)有的或者其他合法方式進行登記、核驗真實身份。”
二是更注重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群體的保護。相比《征求意見稿》,《管理辦法》新列舉《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立法依據(jù),體現(xiàn)了對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的重視,新增要求“涉及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用戶的,公共服務平臺可以依法向互聯(lián)網平臺提供年齡標識信息,用于支持互聯(lián)網平臺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
三是細化了公共服務平臺、互聯(lián)網平臺等主體的安全責任。主要包括新增公共服務平臺的數(shù)據(jù)存儲和應急決策要求等。相關平臺處理的重要數(shù)據(jù)和個人信息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yè)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依法進行安全評估;而發(fā)生網絡運行安全、數(shù)據(jù)安全事件的,平臺應依規(guī)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及時告知用戶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那如何申領呢?
據(jù)介紹,申領需要一部支持NFC功能的手機,在應用商店搜索并下載“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后,首頁點擊“立即申領”,按照后續(xù)提示操作即可。具體而言,用戶在選擇證件類型、于手機NFC區(qū)域識別本人證件核驗身份信息、進行人臉識別后,完成關聯(lián)手機號碼與網絡身份認證憑證口令設置,便可成功申領。而申領成功后,本人就可以選擇在當前手機使用網絡身份認證憑證了。
未成年人同樣也可以申領,但需要已申領網絡身份信息的監(jiān)護人協(xié)助辦理。
談及網絡身份證的應用場景及影響,鄭方表示:“簡單說,未來就是一機在手,走遍天下,出行、住宿、購物、取款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以后都不用帶證件了。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有些系統(tǒng)要跟這個對接?!?/p>
據(jù)悉,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自2023年6月27日上線,目前已對接400余款主流App,在主要互聯(lián)網平臺和政務服務、教育考試、文化旅游、醫(yī)療衛(wèi)生、郵政寄遞、交通出行等行業(yè)領域試點應用,在賬號注冊、一鍵登錄、密碼找回、手機號變更、會員管理、預約購票等眾多場景均可使用。
而根據(jù)公安部2025年5月23日發(fā)布的信息,截至目前,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累計下載超1600萬次,申領開通600余萬人,提供認證服務1250余萬次。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