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語言教育與文化交流是馬中文明互鑒的橋梁

語言教育與文化交流是馬中文明互鑒的橋梁

人民網-國際頻道 原創稿    2025-05-24

北京5月23日電 (楊春燕、王婧)中馬兩國建交50多年來,在語言教育與文化交流領域的合作不斷走深走實。22日,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局長哈扎米·賈哈里接受采訪時表示,語言教育與文化交流是馬中文明互鑒的橋梁、共同進步的媒介和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途徑。

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局長哈扎米·賈哈里5月23日在北京接受專訪。 王婧攝

哈扎米表示,中國高校馬來語教育的發展堪稱馬中文化合作的標志性成果,當前中國已有17所大學開設涵蓋學位與文憑課程的馬來研究體系,這彰顯了馬中教育機構在維護語言多樣性、推動文明對話中的戰略協同。

他認為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歷史、思想和哲學,“語言是了解一個民族靈魂的途徑”,語言成為馬中兩國相互了解文化和歷史的媒介,這種雙向認知的深化直接促進了兩國在經濟、教育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掌握雙語的學生群體以‘文化溝通使者’的身份活躍在翻譯、外交、科研等領域,彌合兩種文明的差異,這與中國外交政策中‘文明互鑒’的理念高度一致。”

中馬建交50多年來,兩國在語言教育領域的合作碩果累累。關于未來發展方向,哈扎米指出,雙方可進一步擴大學生與講師互派項目規模,構建“馬來西亞學生學習漢語、中國學生學習馬來語”的雙向人才培養機制,以此推動兩國學術交流與人文往來;在文化知識共享層面,他提議雙方攜手出版馬中互譯的文學與科學著作,將本土思想推向國際,同時開發雙語教材與數字平臺,為語言學習提供技術支撐;此外,他還期待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電影節等多元文化活動,搭建起兩國民眾與學者間的交流橋梁,不斷增進彼此的人文情感共鳴。

哈扎米表示,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愿在資源供給、翻譯服務、語言教學及數字內容開發等領域發揮作用,助力語言從“文化符號”轉化為“經濟技能”,積極推動兩國在職業教育和數字教育領域的合作。他表示,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技術發展的媒介。

中馬語言文化合作正以“互鑒、創新、共贏”的姿態為兩國關系注入持久動力。展望未來,哈扎米表示:“我希望看到馬來語與漢語并肩而行、相互助力,共同夯實知識網絡根基,弘揚人類共同價值觀,推動可持續的文化交流機制。借助語言的橋梁,我們不僅能增進彼此理解,更能攜手構建一個更加團結、文明的世界。”

(責編:王禹蘅、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