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指數增強型基金新發同比激增超5倍,比較基準掛鉤考核,指數增強大勢來了?
5月18日訊(記者 吳雨其)5月的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場無聲的變革。
5月7日,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在督促行業加大薪酬管理力度方面提及,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顯著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經理,可以合理適度提高其績效薪酬。
基金經理薪酬將與基金業績偏離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直接掛鉤。這一政策如同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基金行業的連鎖反應。過去依賴“明星基金經理”光環吸引資金的模式遭遇挑戰,而強調基準約束的指數增強型基金,正在悄然成為行業轉型的焦點。
Wind數據顯示,僅2025年前五個月,全市場新發指數增強基金數量已遠超過去年全年總和,各家公募已不約而同地將產品線向這類工具傾斜。
指數增強型產品發行潮涌
在《行動方案》公布前的窗口期,敏銳的市場參與者早已捕捉到風向變化。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5月18日,全市場存續指數增強基金已達354只(不同份額合并計算)。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發市場的井噴,據記者統計,以認購起始日為口徑計算,今年以來指數增強型基金共發行了63只,不僅較2024年同期的10只實現530%的爆發式增長,數量也遠高于去年全年發行的指數增強型基金(42只)。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還有6只指數增強型基金正在發行中,如華寶中證A500指數增強、國投瑞銀中證A500指數增強等,等待發行的指數增強產品還有6只,如東方中證A500指數增強、天虹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等。
更有多家頭部公募將此類產品列為戰略重點。廣發基金年內分別布局中證800指數、中證A500的指數增強產品,華夏基金布局上證綜合全收益指數、中證A500指數等相關產品。
“薪酬考核與基準偏離度掛鉤,本質上重塑了基金經理的行為邏輯。”某頭部公募量化投資部負責人坦言。
在傳統的主動管理框架下,基金經理為追求排名往往采取高倉位、高集中度的激進策略,導致產品波動率遠超基準。而新規實施后,持續跑輸基準將直接影響基金經理收入,這使得控制跟蹤誤差成為必修課。指數增強基金因其明確的基準約束和量化模型驅動特性,恰好契合了監管層倡導的“回歸資管本源”理念。
超額收益分化加劇
在市場熱度攀升的同時,指數增強基金的真實戰斗力正在經歷嚴峻考驗。
截至5月16日,全市場指數增強基金年內平均收益率為2.00%,跑贏同期被動指數基金1.36%的平均水平。但若細究各個產品的收益率,不同產品間的分化令人咋舌。
以規模最大的滬深300增強基金為例,業績排名首尾相差達8個百分點,表現最佳的安信量化精選滬深300指數增強年內斬獲5.10%收益,而墊底產品光大滬深300指數增強錄得-3.36%回報。這種差距在中證500增強陣營同樣明顯,中歐中證500指數增強的年內收益達到5.42%,收益最低的僅有-5.75%。
產品業績方面,年內跟蹤北證50指數的增強型產品名列前茅,如創金合信北證50成份指數增強,年內收益率達到33.98%,長盛北證50成份指數增強收益率為26.32%。
若按超額收益來看,上述兩只產品由于北證50指數年內漲幅高達37.06%,前者超額收益僅為0.54%,后者超額收益甚至告負,為-7.12%。排名來看,年內獲得超額收益最高的為招商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為11.32%,工銀瑞信中證1000指數增強、國金中證1000指數增強、大成中證1000指數增強、博道中證1000指數增強、鵬華國證2000指數增強年內超額收益均在8%以上。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實現超額收益的指數增強型基金共有279只,占比為78%,還有73只產品跑輸比較基準,其中超額收益在5%以上的指數增強基金共31只,共5只產品超額收益在-5%以上。
超額收益的分化暴露出策略能力的差距。據記者了解到,部分產品通過多因子選股模型疊加人工智能算法,在控制年化跟蹤誤差3.5%的前提下實現穩定超額。而一些產品仍采用傳統人工選股策略的產品,則受制于研究員覆蓋廣度不足,在中小盤股波動加劇的市場環境中頻頻失效。
行業十字路口的冷思考
面對指數增強基金的爆發式增長,部分機構人士人士在樂觀之余也保持著清醒認知。“當前市場存在兩個認知誤區,”某券商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指出,“一是認為指數增強等同于低風險,實際上部分產品的波動率已接近主動權益基金;二是忽略容量限制,當同一指數被過多增強產品覆蓋時,阿爾法收益會被快速攤薄。”
某外資資管中國區負責人建議,也可借鑒海外經驗建立超額收益補償機制,當產品連續三年跑輸基準時自動降低或免管理費率。這些探索能否形成良性發展生態,或許將決定這場指數增強浪潮是走向理性繁榮,還是重蹈過往產品同質化的覆轍。
站在行業變革的節點回望,指數增強基金的崛起絕非偶然。它既是監管引導下投資理念的理性回歸,也是資產管理行業從“造星運動”轉向體系化競爭的必然選擇。業內人士也紛紛指出,當薪酬新規撕去明星基金經理的神秘面紗,中國公募基金或許正在經歷其發展史上最具深遠意義的轉型時刻。這場轉型的終點,不應只是產品形態的簡單更替,而應是整個行業對“受托人責任”的重新認知與踐行。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