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理財要避免陷入算法誤區
王琦
近日,在某社交平臺上,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理財的故事。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有不少人開始嘗試在理財、投資等場景中采納人工智能給出的建議。不僅如此,多家金融機構也紛紛推出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理財產品,為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方案以及資產配置策略。(3月19日《經濟日報》)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已經悄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財領域也不例外。從社交平臺上的熱烈討論到金融機構紛紛推出的AI理財產品,一股“AI理財”熱潮正在興起。AI或許可以提供理財建議,但其并非毫無風險。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不管是否采用AI來輔助決策,投資者都應時刻保持理性,謹慎甄別信息,筑牢風險防火墻,尤其要避免陷入“算法崇拜”的誤區。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AI在理財方面的應用展現出了其獨特的優勢。以當前流行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為例,當記者就“10萬元該如何進行消費投資”的問題向其提問時,DeepSeek在開啟深度思考和聯網搜索功能后,迅速給出了一份詳盡的規劃方案。這份方案不僅涵蓋了消費價值提升和財富增值兩大維度,還詳細說明了核心配置邏輯、理論依據與數據來源,甚至提供了動態調整建議。這樣的回答,無疑展示了AI在處理復雜數據、分析市場趨勢以及提供個性化建議方面的強大能力。
然而,正如任何新興技術一樣,AI理財也并非完美無缺。仔細審閱AI給出的回答就不難發現,其參考資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資料來源于幾年前,在金融市場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信息的參考價值已經大打折扣。此外,人工智能在理論依據方面大量參考了國外知名大學的研究模型,這可能忽略了國內居民的投資偏好習慣,導致方案的適配性不足、理財效果有待檢驗。
更重要的是,由于數據質量和模型訓練等方面的原因,人工智能存在“幻覺”現象,產生了看似合理,實則與用戶輸入不一致(忠實性幻覺)或者不符合事實(事實性幻覺)的內容。正因如此,我們應保持謹慎態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人工核實和判斷,確保建議的準確性和適用性。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各種便利服務的同時,不能忽視其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除了準確性和適用性問題外,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可能引發隱私權和數據安全等方面的擔憂。為此,在應用AI大模型過程中,企業應將強化數據信息安全和隱私權保護的理念內化于心,以最嚴格的標準和最嚴密的措施確保數據信息和隱私的安全,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切實保障用戶權益。
面對AI理財這一新興事物,我們應該保持理性看待的態度。一方面,要看到AI在理財方面的潛力和優勢,利用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為我們提供更多元化、個性化的理財建議。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到AI的局限性和潛在風險,避免過度依賴AI的建議,而是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金融素養,進行審慎決策。
同時,監管機構也應加強對AI理財產品的監管力度,確保其合規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在推出AI理財產品時,應充分披露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和投資策略,確保投資者能夠充分了解并做出理性選擇。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