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價值覺醒!A股數據資產入表突破18億,流動性不足亟待破局
5月13日訊(記者郭松嶠)隨著A股數據資產入表規模突破18億元,一場關乎數據價值覺醒的變革正在A股市場暗流涌動。
“未來1-3年A股數據資產‘入表’將呈現三大趨勢:參與企業與金額加速增長;標準化與合規化水平提升;估值邏輯轉變,高價值數據資產企業或獲更高溢價。”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區塊鏈與數據要素專委會主任陳曉華對記者表示。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新型資產之一,數據資產入表是指將數據確認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一項,以體現其真實價值與業務貢獻,最終實現數據產品交易。
截至最新數據,A股市場實施數據資產入表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突破60家,總規模達18億元以上。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上市公司圍繞“數據財政”的實踐探索已邁入關鍵攻堅期。
不過,目前我國數據量雖然高速增長,但存儲數據中“沉睡”的數據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數據交易網創始人、CEO張瑤對記者表示,目前流動性不足仍是核心挑戰,破解需多維度協同,在市場層面,鼓勵跨區域數據融合應用,培育專業數商,構建“數據交互+交易”雙輪驅動模式,激發中小企業參與動力等。
三大電信運營商以絕對優勢領跑
記者注意到,數據資產入表企業呈現顯著分化格局,三大電信運營商以絕對優勢領跑。
最新統計顯示,三大運營商數據資產入表總額已達13.66億元,較2024年上半年披露的2.6億元實現爆發式增長,增幅高達426%。其中中國移動(600941.sh)2024年末公司資產負債表“數據資源”合計金額為6.16億元,主要是加工大數據產品、ai大模型相關數據所發生的研發支出資本化后形成的無形資產,占其入表金額91%。全年上架152個數據產品,居三家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信(601728.sh)則將全部數據資源計入開發支出項目,在該項下的數據資源入表規模居三大運營商之首。
除運營商外,制造業、信息技術和AI等行業的上市公司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以科大訊飛為例,根據其2024年年報披露,公司當年投入6745萬元用于外購數據資產,這些資源主要應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研發。雖然公司凈利潤出現同比下降,但通過將數據資產進行資本化處理入表,有效支撐了核心技術的持續升級。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訊飛將數據資源建設提升至戰略高度,將其定位為"系統性工程",構建了涵蓋數據采集、處理到商業化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記者注意到,有6家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金額超過了4000萬元,包括同方股份(9343.71萬元)、讀客文化(8665.58萬元)、科大訊飛(6174.09萬元)、合合信息(4551.39萬元)、航天宏圖(4491.02萬元)、每日互動(4369.10萬元)。
南鋼股份(600282)2024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將數據資產管理融入“智改數轉網聯”項目管理的全過程,成為全國首批數據資產入表上市公司之一,全年實現數據資產入表超1000萬元。
A股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有望呈現三大趨勢
A股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進程的加速推進,正在引發企業經營模式和資本市場運行邏輯的全面重構。
數據交易網創始人、CEO張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資產入表是在會計準則框架下的一次“資產類型”的增加,同時也是站在財務角度對以往數字化轉型工作的一次肯定,我國已經推行了長時間的數字化轉型工作,對于各種主體來說,轉型之后留存了大量的數據資源,該數據資源如何經過精細化、場景化的加工,成為具體價值化的資產,這是一項跨部門、跨專業、跨系統的工作。
“數據資產入表政策的核心不單單只是‘報表’更新這種財務操作,核心點是在于通過一項機制,提升了各個主體對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重新認可,同時打通了‘數據’作為資產的工作流程,這對于后續數據進行資本化、證券化等路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張瑤表示。
此外,隨著數據入表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都在準備激活數據資源。采訪中,盛邦安全副總裁、董秘袁先登對記者表示,去年底,盛邦安全的 “網絡空間測繪數據集” 在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正式完成確權,成功獲得數據資產登記憑證。
“這一數據集規模龐大,數據量超 982 億條,每天涵蓋漏洞庫、防護規則庫、網絡資產特征庫、網絡資產數據庫等全網公開數據。這也是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發出的第一張網絡安全行業數據資產登記憑證。”袁先登說。
袁先登進一步表示,未來公司也將拓展數據要素的應用領域,探索數據要素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新興領域的深度應用,挖掘數據要素的潛在價值,助力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盛邦安全也將加強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的合作,共同構建數據要素產業生態,促進數據要素的共享、流通和創新應用,助力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陳曉華對記者表示,當前投資者評估企業價值已形成全新范式——數據資產規模、質量及其潛在價值創造能力,與傳統財務指標、實物資產等共同構成核心評估體系。
展望未來,陳曉華表示,未來1年至3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有望呈現三大趨勢。首先,參與企業的數量與金額將加速增長;其次,標準化與合規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最后,估值邏輯將逐步轉變,具備高價值數據資產的企業可能獲得更高溢價。
“地方政府主導的數據交易平臺在推動數據資產入表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作為全國首家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2024年,貴數所新增交易市場主體904家、上市產品1217個、交易2536筆,新增交易總額(含備案交易)約48.91億元。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貴陽中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已完成數據資產確權、評估及入表全流程,于今年初獲得中國建設銀行貴州省分行2000萬元貸款額度,成為國內工業企業領先案例,數據要素正式進入一家傳統制造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事實上,地方政府主導的數據交易平臺在推動數據資產入表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張瑤對記者表示,其作用主要體現多個方面。一是通過政策引導與財政支持降低企業入表成本,例如濟南等地“數據要素券”,以財政資金補貼企業數據治理與評估費用。二是構建標準化服務生態,通過數據清洗、合規審查等全流程服務,形成可復制的入表路徑,并依托平臺實現數據產品流通。
記者注意到,2024年數據生產量達41.06澤字節(ZB),同比增長25%。但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我國數據量飛速增長,但存儲數據中“沉睡”數據也很多。與此同時,國際研究機構預測,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將帶動GDP增長0.2%,數據流動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為10%左右。
不過,已有地方數據交易平臺在積極破局。例如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正在持續推動建設更大規模的大模型訓練語料庫,推動非公開數據集和算力進場交易,為北京AI原生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張瑤認為,流動性不足仍是核心挑戰,破解需多維度協同,從制度層面,需統一全國交易規則與定價機制,避免地方標準碎片化;在技術層面,推廣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降低合規成本并增強數據可信流通;在市場層面,鼓勵跨區域數據融合應用,培育專業數商,構建“數據交互+交易”雙輪驅動模式,激發中小企業參與動力等。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