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增強如何突圍?光大保德信朱劍濤:數據、模型與風險控制的三角平衡
5月8日訊(記者 吳雨其)今年以來,隨著市場波動加劇與結構性機會的涌現,指數增強型基金迎來密集發行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場指數增強基金數量已突破338只(不同份額合并統計),規模超2000億元。
從新發基金方向看,指數增強型基金憑借“被動跟蹤+主動增強”的雙重特性成為近期資金布局的重要方向。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今年以來共有57只,遠超去年同期發行數量(7只)。
然而,這類產品的業績表現卻呈現出一定分化:部分產品超額收益顯著,另一些則面臨“增強不增”的挑戰。對此,光大保德信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朱劍濤指出:“指數增強的核心在于能否構建有效的量化模型,數據源的多樣性、因子的動態適應能力以及風險控制的嚴謹性,是拉開差異化的關鍵。”
朱劍濤擁有16年量化研究經驗,2024年5月起擔任基金經理,目前管理的中證500指數增強等產品長期業績排名前列,其策略框架與實盤經驗引起市場關注。近日,記者與其展開深度對話,探討指數增強的底層邏輯與未來機遇。
增強失效背后:同質化困局與突圍路徑
指數增強基金的收益來源可拆解為兩部分:一是基準指數的貝塔收益,二是量化策略創造的阿爾法收益。理論上,通過選股、擇時或衍生品工具實現超額收益都有可行性,但實踐中,“增強”效果卻高度依賴量化團隊的硬實力。
數據上看,據記者統計顯示,全市場共338只指數增強基金,今年以來能實現超額正收益的共有274只,占比為八成,雖然大部分產品實現超額收益,但仍有部分產品跑輸基準。
傳統多因子模型依賴人工構建的靜態因子庫,一旦市場風格切換,模型容易失效。 “真正的增強需要模型具備自適應能力——既能挖掘市場長期規律,又能對短期變化做出動態響應。”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多因子模型往往依賴人工構建的財務、估值等基礎指標,這類因子在A股的穩定性性已明顯減弱。此外,部分產品為控制跟蹤誤差過度約束行業、風格偏離,導致策略靈活性不足,犧牲了部分阿爾法空間”。
差異化增強需突破三重門檻:其一,數據源的廣度和深度。
“除傳統行情、財務數據外,Level-2高頻數據、另類數據(如產業鏈網絡、研報文本)的加工能力至關重要。”朱劍濤介紹,他的團隊測試過多種另類數據,最終僅保留產業鏈結構、分析師情緒等具備增量信息的類別,“許多數據雖然邏輯通順,但要么噪音過高,要么沒有顯著增量,另類數據的選擇需經過長期實盤驗證”。
其二為因子的動態適應性。
光大保德信的機器學習模型每年可挖掘約數百個低相關性因子,并結合過去一年的表現動態調整權重,朱劍濤表示,“市場風格切換時,模型反映雖會滯后,但后續能逐步跟隨變化,避免僵化”。
其三,自研風險模型的精準度。
對此,朱劍濤介紹道,“相比商用風險模型,我們自研開發的風險模型增加了‘國企屬性’、‘信息確定性’等A股特有風險因子,在市場劇烈波動時預測風險更準確。”
“量化增強不是黑箱游戲,而是系統工程。從數據清洗到組合優化,每個環節的細節打磨決定了最終收益的可持續性。”朱劍濤總結道。
增強策略的進化:機器學習、動態加權與風險防御
在朱劍濤的投資框架中,指數增強并非簡單的“多因子選股+風險約束”,而是通過量化工具實現全流程精細化控制。其核心策略可概括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數據與因子的“底層重構”。傳統量價因子(如一個月反轉、均線偏離)雖仍有選股能力,但收益穩定性不足。為此,團隊引入機器學習模型,對相同數據源進行深度挖掘。
第二層是動態加權的“自適應機制”。朱劍濤強調,因子有效性會隨市場環境變化而波動,固化權重有可能導致策略失效。光大保德信的解決方案是“月度動態調整”:基于過去一年因子的績效表現,對表現穩健的因子賦予更高權重。
第三層是風險控制的“主動防御”。不同于多數公募產品依賴商用風險模型,朱劍濤團隊自研的風險管理系統增加了兩類A股特有約束:一是國企屬性因子,二是信息確定性因子,在組合優化環節,模型會同步考慮交易沖擊成本,避免因流動性不足導致價格扭曲。
基于機器學習的指增類策略,換手率較高,相應的對交易成本的敏感性也比較高;不過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成分股的流動性都比較好,一般而言,10億規模以下,流動性約束對產品收益的影響相對較小。朱劍濤補充道。
滬深300的配置價值: 攻守兼備的“核心底倉”
談及正在發行的光大滬深300指增的標的指數,朱劍濤對滬深300的長期價值充滿信心:“作為A股‘核心資產’的代表,滬深300兼具估值安全邊際與政策催化空間,是指數增強的優質載體。”
從基本面看,滬深300成分股盈利穩定性突出。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其近12個月股息率達3.5%,高于中證500與中證1000。2024年國企市值管理改革推進后,央企分紅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并有望帶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此外,指數行業分布均衡,金融、工業、信息技術三大板塊形成互補,避免單一行業波動對組合的過度沖擊。
政策面驅動亦不容忽視,未來國企估值重塑預期升溫。朱劍濤分析稱:“滬深300中國企權重占比超40%,在分紅率提升、主業聚焦、并購重組等方面均有改善空間,這為量化策略提供了豐富的阿爾法來源。”以2025年一季度為例,盡管市場整體回調,但國企含量高的金融、公用事業板塊表現抗跌,成為超額收益的重要貢獻者。
對于市場擔憂的“增強難度”,朱劍濤認為關鍵在于策略適配性:“滬深300成分股數量適中、流動性充裕,適合用量化工具捕捉細分機會。例如,通過產業鏈網絡分析上下游關聯企業的動量溢出效應,或利用文本分析捕捉分析師評級中的超預期信號。”
展望下半年,朱劍濤認為:“外貿環境可能導致風險偏好回落,但國內穩增長政策對沖下,滬深300的防御屬性凸顯。量化增強策略在低波環境中更容易累積超額收益,這也是當前布局的較佳時點。”
對于普通投資者,他建議關注兩點:一是選擇成分股數量多、行業分散的寬基指數,如滬深300、中證500;二是優先考慮歷史超額收益穩定、風險調整后收益高的管理人。“量化增強不是短期博弈工具,其價值需在三年以上的周期中驗證。”
在AI大模型技術席卷資管業的當下,朱劍濤保持審慎樂觀:“大模型可以顯著提升投研效率,但在直接生成投資信號上目前仍未有顯著突破。量化投資的本質仍是理解市場規律,而非盲目追求技術復雜度。”或許,這種“敬畏市場、細節制勝”的態度,才會增加策略持續領先的可能。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