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外呼機器人“暴力營銷”調查|深度
《科創板日報》4月25日訊(實習記者 李佳怡 記者 毛明江)2025年央視315晚會曝光AI外呼機器人濫用亂象后,《科創板日報》記者持續追蹤發現,盡管監管部門迅速行動關停涉事線路、清理違法信息,但這一灰色產業鏈仍在隱秘運作。記者通過暗訪電商平臺、采訪法律專家及受害者,揭開了AI外呼機器人背后的利益鏈條。
▍315曝光后AI外呼機器人仍在“瘋狂撥號”
3月15日晚,央視315晚會點名上海智優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利用AI外呼機器人撥打騷擾電話,其系統可模擬真人對話,單日撥打量達人工百倍。曝光次日,智優擎官網無法打開,但其業務仍通過地下渠道延續。
《科創板日報》記者在淘寶、小紅書等平臺搜索“AI外呼系統”、“電銷機器人”等關鍵詞,仍能找到超百家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某商家在詳情頁宣稱:“智能機器人支持24小時無休,日均撥打2000通電話,接通率超15%。”
記者以企業采購名義咨詢,多家公司表示可提供“合規版”系統,通過話術優化和號碼輪換規避監管。據商家介紹,系統內置開場白、產品介紹、邀約等話術,可根據用戶回答(如“拒絕”“肯定”)自動切換應答邏輯。
記者調研了解到,單臺機器人日均撥打1000-2000通電話,效率是人工的40倍,成本僅為人工的1/5。在價格上,AI外呼系統按分鐘計費,單價平均約0.12元/分鐘,未接通不計費。此外還需額外加收年費3000-5000元,包含AI篩選、錄音等功能。
部分企業甚至表示,能夠提供“C端客源拓展”服務。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通過快手電商平臺可以調取3-27日內購買特定商品的用戶信息,價格4-5元/條。”據快手2025年數據,其電商月活躍買家達1.43億,這意味著超1億用戶面臨信息泄露風險。
▍技術濫用與監管漏洞催生“暴力營銷”
AI外呼機器人亂象的背后,是技術迭代、市場需求與監管滯后交織的復雜生態。
上海交通大學一位AI語音專家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通過AI語音技術的進步和迭代,目前提供AI外呼的公司可以做到,在語音合成上,采用真人錄音合成技術,聲音逼真度超98%,部分系統支持方言和情緒模擬;在規避監管上,通過虛擬運營商提供的未實名“小號”(如170/171號段)和動態IP技術,規避監管部門的高頻呼叫監測;在話術優化上,預設200余個觸發關鍵詞,如用戶提及“價格”,機器人立即切換促銷話術;若用戶表露不滿,則自動終止通話。
《科創板日報》調查發現,金融、房產、教育等行業,相對依賴電話營銷拓客,AI外呼機器人可將獲客成本降低70%,自然而然,這三個行業也成為AI外呼對用戶形成騷擾的“暴力營銷”的重災區。新浪黑貓投訴平臺顯示,2024年AI騷擾電話投訴量同比增長230%,涉及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攔截詐騙電話15.3億次,但仍有2.1億次成功呼入。
2024年11月,王寧(化名)在某網貸平臺申請了一筆5000元貸款。一周后,他開始頻繁接到自稱“銀行客服”“金融顧問”的電話,內容涉及“低息貸款”“信用卡提額”等。頻率日均8-10通,高峰時段每小時2-3通。對方能準確說出小王的姓名、身份證號、貸款金額,甚至提及“您近期有購車計劃嗎?”部分電話音質機械、應答延遲,疑似AI機器人。
“這些電話騷擾真是從不勝其煩,已經發展到了不堪其苦。”王寧科創板日報記者,他手機運營商的騷擾攔截功能形同虛設,甚至因騷擾電話影響工作而被公司警告。
▍治理路徑:技術、法律與行業自律的協同
深圳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使用AI外呼系統是否觸及法律底線,需要視情況而論。“電話營銷需要嚴格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廣告推送及消費者者權益相關法規。若公司存在非法獲取信息、過度騷擾、虛假宣傳等行為,將面臨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
面對AI外呼機器人的灰色產業鏈日漸成型與泛濫,法律界人士認為,需從技術防控、法律嚴懲等方面搭建起立體化治理體系。
目前,三大運營商雖均有向用戶提供識別騷擾電話的服務,然而由于企業擁有大量虛擬號碼得以避開監管。此情形下,運營商升級智能攔截系統成為保障用戶隱私安全和生活安寧的重要防線,通過AI分析通話特征(如高頻呼叫、關鍵詞觸發),實時阻斷騷擾電話。
記者查詢國內現有法律發現,AI外呼機器人作為近年新流行事物,法律暫無對其設置明確的監管要求。與其同時,對于“騷然電話”的定義同樣存在界限模糊,從企業角度看,其外呼行為滿足單個用戶每日僅聯系一次的頻次要求,然而用戶每日接到的營銷來電可能涉及多個不同領域企業,這些商業推廣行為形成了疊加干擾效應,對其帶來了實質性困擾。
多名飽受“機器人騷擾電話”困擾的用戶向記者表示,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保障日常生活。具體包括,將AI外呼納入監管范圍,明確企業需取得用戶“明示同意”方可撥打營銷電話;細化“騷擾電話”定義,將單日撥打次數、用戶投訴率等納入違法判定標準。
AI外呼機器人并非“洪水猛獸”,其合法應用能提升社會效率。但當技術被濫用,就會淪為侵犯隱私、騷擾用戶安寧的工具。AI外呼機器人的治理,既是技術問題,更是法律與倫理問題。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法律嚴懲等方面的協同,才能讓AI真正服務于社會,而非淪為騷擾工具。
正如工信部在315晚會后強調的:“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必須露頭就打、絕不姑息。”這需要監管部門、企業與用戶的共同努力,方能守護數字時代的生活安寧。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