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警惕“AI推薦”淪為忽悠消費者利器

警惕“AI推薦”淪為忽悠消費者利器

新火種    2025-05-03

楊玉龍

“DeepSeek,請推薦一款今年的中端手機。”“Kimi,什么品牌的嬰幼兒奶粉最好?”……如今,“買前問AI”成為不少人的購物新習慣。與此同時,一些商家嘗試通過“AI搜索結果優化”等服務,提升自身品牌或產品在AI回答中的曝光率,以開辟AI推薦營銷新陣地。

時下“DeepSeek推薦”已成為眾多商家的營銷利器。從汽車到護膚品,從電子產品到奶制品,大批品牌在宣傳文案中打出“DeepSeek推薦”的標簽。現實中,AI推薦更易引流。尤其是,各AI大模型對消費者的產品推薦需求幾乎來者不拒,能迅速給出具體的產品建議和詳細說明,甚至附上商品圖片和產品鏈接。

不必懷疑,商家爭相以AI作背書是因為看到了潛在的用戶需求。誠如媒體所報道,雖然大多數AI大模型目前尚未開展付費推廣業務,卻按捺不住商家想讓自家產品出現在AI回答中的“沖動”。記者調查發現,隨著“AI推薦”走紅,“AI搜索結果優化”“AI搜索可見度優化”等服務悄然興起,成為商家爭奪消費者注意力的新戰場。

盡管AI自稱為客觀推薦,暫無付費營銷服務,但其中也蘊藏著“商機”。例如,有的市場營銷機構就表示,會選取高權重、高收錄的媒體進行一些信息+技術的優化,從而獲得AI收錄和占位,如果品牌關鍵詞出現在AI回答里,預估至少3萬元。不難發現,當“AI推薦”不再客觀公正,就有可能成為某些商家忽悠消費者利器。

AI大模型進行付費推廣,不能突破法律邊界行事。最基本來看,需保障用戶的知情權。也就是說,在AI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如果涉及付費推薦,一方面有必要向用戶明確說明這是商業營銷行為;另一方面,若屬于廣告行為,就應該打上廣告標簽。畢竟,廣告侵入AI唯有合法合規行事,才能夠讓用戶放心使用。

針對廣告侵入AI現象,監管部門應當重視起來。誠如有的媒體表示,即便是有著強思維能力的推理大模型,也無法避免“幻覺”問題,如果生成內容本身就不夠準確,再匹配一些“錯誤廣告”,用戶的踩坑率便更高了。事實上,確如其言。相關部門當主動出擊,對AI予以規范,既要防范非法廣告的侵入,更應加強警示,增強用戶的防范意識。

“AI推薦”決不能淪為忽悠消費者的利器。當然,更須注意的是,山寨DeepSeek網站和木馬病毒的出現。近日,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和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依托國家計算機病毒協同分析平臺在我國境內捕獲發現仿冒DeepSeek官方App的安卓平臺手機木馬病毒。所以,用戶在AI等新技術面前,必要的防范意識不能缺失。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