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應用加速落地、政策“東風”勁吹,人形機器人跑進“量產元年”

應用加速落地、政策“東風”勁吹,人形機器人跑進“量產元年”

新火種    2025-05-01

從春晚舞臺的驚艷亮相、進廠“實習”,到參與馬拉松賽事……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人形機器人“加快腳步”闖入了大眾視野,并逐漸站到全球科技舞臺的中央。

3月5日,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多家機構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和軟硬件的持續優化,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加速落地,2025年或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

應用場景“上新”

當業界還在爭論“機器人到底要不要做成人形”時,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已經穿著大花襖登上春晚。隨著機械臂的精準舞動,紅手絹的一拋一接,人形機器人在一夜之間火熱“出圈”,這股熱潮也逐漸從熒幕延伸至現實。

2月12日,宇樹科技旗下G1、H1兩款機器上線電商平臺,上架即售罄。其中,Unitree G1人形機器人售價9.9萬元;“春晚同款”Unitree H1人形機器人售價65萬元。

在二手平臺上,已有商家做起了宇樹人形機器人的租賃服務,以G1人形機器人為主,日租金在3000元至1萬元左右,且有不少意向買家問詢,其租賃需求集中于商業引流、企業宣傳、教育科普等場景。

人形機器人租賃業務的興起,反映出市場對其稀缺性及未來潛力的認可。所謂人形機器人,指的就是具備人類外形特征、能雙足行走的智能機器人,其核心價值在于契合人類社會所有場景的形態,一旦技術成熟可用于所有社會場景。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迭代賦能,人形機器人創新成果密集涌現,展現出巨大的潛能。

近期,由北京市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天工”人形機器人,已能輕松登上百級臺階,行走奔跑時速提升至每小時12公里。

2月份,宇樹科技也展示了G1人形機器人的“功夫模式”,視頻中的機器人展示了出拳、扭腰轉身及空中回旋踢等高難度動作。

3月11日,智元機器發布最新搭載情感計算引擎的雙足智能交互人形機器人靈犀X2。視頻中,這款機器人不僅可以像人一樣自然走路,還能踩滑板車、騎自行車,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打開想象空間。

“開源技術+AI大模型”的浪潮,同樣加速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2月25日,智元機器人發布自主研發的大型仿真框架“AgiBot數字世界”,同步開源涵蓋5類應用場景、180種以上物品、12種核心技能的仿真數據集。該框架可大幅降低機器人操作訓練成本,為復雜場景應用奠定基礎。據智元機器人透露,2024年公司生產的通用具身智能機器人已經實現1000臺累計下線。

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擁有聰慧大腦、靈巧肢體的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奔向現實生活。

3月3日,優必選宣布,其首次將群體智能技術引入人形機器人,已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這些機器人在總裝車間、SPS儀表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等多個作業場景,實現了分揀物料、搬運料箱、精密裝配等多任務協同作業。

上市公司搶灘布局

當前,以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硬科技”加速演進,不僅掀起新一輪科技競賽,也為資本市場開辟了新的投資版圖。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1收盤,人形機器人指數(8841699.WI)近一個月來漲幅為14.27%,跑贏滬深300指數;襄陽軸承、中大力德、捷昌驅動、通力科技、新時代、長盛軸承等成分股漲幅超50%。

從產業鏈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電機、減速器、絲杠、傳感器等,與機床、工業機器人、汽車工業有相當重合。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各零部件的價值量分布中,行星滾柱絲杠占比18%,無框力矩電機占比16%,減速器占比13%,力傳感器、空心杯電機占比分別為11%和8%。

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熱度攀升,已有多家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汽車零部件、消費電子等領域的上市企業加碼布局,部分公司也獲機構扎堆調研。

在行星滾柱絲杠領域,2月28日,五洲新春公告,擬投資約15億元建設行星滾柱絲杠、機器人專用軸承等產品的生產基地,總規劃用地達100畝。震裕科技在接受機構調研時稱,公司已建成一條行星滾柱絲桿半自動產線并投入批量生產,日產能已拓展到50套,公司已開始建設第二條半自動產線,預計2025年一季度投入使用。

據了解,行星滾柱絲杠是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主要用于關節直線運動控制,驅動手足。據華鑫證券發布的研報,以特斯拉Optimus為代表,單個機器人在肘部、手腕、髖部、膝蓋、腳踝共計使用14個行星滾柱絲杠。

在人形機器人生產組裝及其核心零部件研發方面,藍思科技憑借相關布局引發機構投資者的輪番調研。“目前公司已建立專門團隊,為多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提供關節模組、靈巧手、軀干殼體等結構件及整機組裝服務。”藍思科技透露,2025年1月,公司與智元機器人聯合交付全球首款全棧開源機器人靈犀X1,助力智元實現2024年產超千臺機器人目標。

此外,在材料與工藝創新方面,藍思科技通過獨家開發的曲面玻璃顯示技術、納米微晶玻璃技術和輕量化高強度材料,為機器人外殼提供解決方案。其自主研發的六維力矩傳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零部件已進入量產階段。

來自工業機械行業的長盛軸承也被頻頻問及人形機器人領域布局情況。公司表示,其在機器人零部件領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應用于關節處的自潤滑軸承及部分直線執行器中的絲杠產品。公司目前與機器人產業鏈相關方的合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匯川技術在人形機器人及智能化方向的布局備受矚目。該公司在接受機構調研時稱:“面向人形機器人產業,公司正在積極開發電機、驅動、執行器模組等人形機器人相關零部件產品。”

因聚焦機器人視覺感知技術,奧比中光也獲得較多關注。該公司稱其3D視覺感知產品作為人形機器人“感知、決策、執行”鏈路中的重要一環,有望持續受益于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浪潮。面向人形機器人等下游領域,公司可提供3D結構光、iToF、激光雷達等全技術路線3D視覺傳感器和方案。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1日,主營產品名稱包括人形機器人的A股上市公司達50家,按同花順二級行業劃分,上述公司分布在自動化設備、汽車零部件、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電機、消費電子、半導體、軟件開發、電池等17個行業。

中信建投呂娟在研報中分析認為,AI模型迭代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目前多家人形機器人產品已經在下游工業客戶展開實訓,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遠超汽車、3C行業。

政策“東風”不斷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和明確的方向指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具身智能”是指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視為實現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之一。目前,多個省份已對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進行了重點規劃。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廣東、浙江、四川等十余個省市已將具身智能、機器人或智能機器人寫入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

如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人形機器人列為未來產業重點培育方向,計劃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推動其在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領域的應用。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深化“人工智能+”行動,加快布局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新產業新業態。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深化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創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場景。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搶占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25條產業新賽道,啟動建設芯片、機器人、無人機等3個創新型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各地也相繼繪制具身機器人發展“施工圖”。2月28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門聯合發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圍繞具身大小腦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運動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發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

在創新驅動和政策支持下,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正按下“加速鍵”。

“近年來,全球及中國主流科技及制造巨頭紛紛開始布局機器人產業,近期迎來密集期。2025年放量較為明確,有望迎來新一輪密集催化期。”中信證券稱,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數量將達到2000臺以上,目前主流廠商在手訂單累計已超過1萬臺,預計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到1萬至2萬臺。

國金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成為未來最為確定的方向之一,獲得了國內外頂級政策、政企資金以及科技龍頭的全方位加持,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25年有望進入量產元年,2026年則將迎來商業化爆發。

根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53億元,同比2024年實現翻倍增長;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將達到750億元,將占世界總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則有望達到3000億元規模。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