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黃仁勛的汽車雄心:牽手鴻海共建“AI工廠”英偉達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黃仁勛的汽車雄心:牽手鴻海共建“AI工廠”英偉達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新火種    2023-10-24

  英偉達(NVDA.NASDAQ)創始人兼CEO黃仁勛的汽車夢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活動上,黃仁勛身穿標志性皮衣為鴻海造車站臺,并與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一同宣布,將合作建設人工智能(AI)工廠。

  活動現場,黃仁勛提到,英偉達和鴻海集團正在為自動駕駛電動車構建一整套端到端的AI系統,由AI工廠來開發車輛的軟件。

  黃仁勛牽手劉揚偉,被業界視為英偉達在汽車領域的重要布局之一。多年來,英偉達一直對汽車業務寄予厚望,黃仁勛曾公開表示:“未來,英偉達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具體到細分市場,汽車行業的收入將占33%,達到3000億美元。”

  2015年到2022年期間,英偉達依靠其在智能駕駛領域長期累積的技術優勢,先后推出Tegra系列、Paker、Xavier、Orin等多款高算力芯片產品,特斯拉、奔馳、路虎、沃爾沃、蔚來、小鵬等車企均被其拉入“汽車朋友圈”。

  不過,黃仁勛的野心絕不僅是承擔出售芯片的角色。在英偉達汽車部門副總裁Danny Shaoiro看來:“英偉達不只是技術供應商,從軟件到硬件,我們都希望為汽車產業做更多事。”

  英偉達擅長做產品,在服務和生態的打造上卻存在明顯的短板。從硬件到軟件再到生態,黃仁勛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與鴻海共建“AI工廠”

  10月18日,黃仁勛現身鴻海科技日,與劉揚偉搭乘鴻海制造的電動車MODEL B一同登臺。

  當天,身著皮衣的黃仁勛稱贊鴻海Model B“漂亮”、“是一款最適合年輕夫妻的車”,并笑稱這輛車正適合他和有著合作伙伴關系的劉揚偉乘坐。

  展臺上,劉揚偉提出,將使用英偉達芯片和軟件建造新型數據中心,用于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自主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在內的開發。黃仁勛則表示,兩家公司將共同建造這些“人工智能工廠”。

  黃仁勛展示的一張手繪的草圖解釋了“人工智能工廠”如何持續接收和處理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數據,使其變得更加智能。

  他提到,目前正在構建整個端到端系統,一方面,構建一個內部有人工智能大腦的先進電動汽車,使其能夠自動駕駛,以及與駕駛員和乘客互動;另一方面,輔以構建為這款汽車開發軟件的人工智能工廠。

  對此,有分析認為,黃仁勛所展示的“人工智能工廠”或將成為特斯拉Dojo超級計算機的直接競爭對手。

  Dojo的核心是特斯拉自主設計和制造的神經網絡訓練芯片D1,以及基于D1芯片構建的訓練模塊、系統托盤和ExaPOD集群,其應用場景是為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FSD)系統提供強大的AI訓練支持。

  針對此次AI工廠建設過程,英偉達將主要負責哪些部分,預計達到怎樣的效果等問題,時代周報致函英偉達方面,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英偉達和鴻海首次在汽車領域展開合作。今年1月,英偉達和鴻海便宣布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平臺。鴻海稱,將基于英偉達的DRIVE-Orin芯片為汽車制造電子控制單元(ECU),未來將服務于全球汽車市場。

  鴻海集團進軍汽車領域,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已低調潛行18年。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廠,鴻海一直在嘗試擺脫蘋果依賴癥,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而電動汽車就是其瞄準的領域之一。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鴻海集團最早于2005年開始涉足汽車領域,至今已累計投資愈千億元。

  鴻海科技日上,劉揚偉介紹,近3年內,鴻海集團已經相繼推出一系列汽車產品,包括高級商務房車、跨界休旅車、SUV、皮卡、商用巴士和商用廂型車,證明了鴻海在多個汽車領域的多元化投入和創新能力。

  按照規劃,鴻海集團要在2025年實現全球電動車市占率達5%的目標,年出貨量在50~75萬臺,并計劃在2025~2027年間為全球10%(約300萬輛)的電動汽車提供零部件或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英偉達無疑是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黃仁勛的汽車雄心

  反觀英偉達,同樣對汽車領域布局已久。

  早在2011年,英偉達就進入汽車市場,從智能座艙芯片開始,進行車規級芯片所需能力的各種補課,并于2015年推出適用于自動駕駛需求的Tegra1以及NVIDIA Drive系列平臺。

  此后8年間,英偉達先后推出Paker、Xavier、Orin等多款高算力芯片產品,并與全球超過25家車企及自動駕駛公司達成合作,其中20家是全球車企Top30。

  在智能駕駛芯片領域,英偉達已成長為毫無疑問的頭部選手。弗若沙利文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英偉達出貨量占到全球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市場份額為82.5%;地平線為6.2%;黑芝麻智能為4.8%。

  不過,和其他業務相比,英偉達汽車業務的營收占比并不高。8月24日,英偉達公布今年二季度財報,當季公司營收創歷史新高,達135.1億美元,同比增長101%。不過,被寄予厚望的汽車業務,二季度營收2.53億美元,僅占總營收的1.9%。

  按照黃仁勛的規劃,未來汽車業務將與數據中心、游戲并列成為英偉達的三大支柱業務,這意味著汽車業務至少要與游戲和數據中心業務達到同樣量級。

  根據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數據,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游戲和汽車三項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03.2億美元、24.9億美元和2.53億美元,汽車業務要達到數據中心和游戲業務的量級,還有很長路要走。

  對于二季度汽車業務的表現,英偉達CFO科萊特·克雷斯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汽車需求出現了整體下降,特別是在中國市場。

  縱觀整個汽車市場,今年以來,國內汽車市場掀起“價格戰”,車企在卷性能之外開始卷成本,不再執著于堆料,因此,包括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芯片廠商,其更具性價比的低算力但高性價比方案更受車企青睞。

  相較于國內廠商,英偉達不僅沒有價格優勢,在服務方面也不及國內廠商到位。行業觀察人士提出,相較于地平線、黑芝麻智等“隨叫隨到的服務體系”,英偉達的服務姿態稍顯強勢。

  黃仁勛此前公開表示:“汽車制造商的業務模式,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到2025年,許多汽車企業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價的價格銷售汽車,并主要通過軟件為用戶提供價值。”

  業內預計,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服務和軟件將成為造車企業新的業務增長極。“無論其他公司如何選擇,NVIDIA將成為一家與汽車行業合作的全平臺供應商。”黃仁勛說道。

  英偉達能否補齊短板?

  在黃仁勛的汽車局里,從來都不滿足于只賣芯片,這就需要與“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

  英偉達也意識到這一點,正努力補齊短板。比如,收購高精地圖初創公司DeepMap,通過整合后者的技術方案,試圖擴大提供全棧解決方案的能力;推出NVIDIA DRIVE 開源軟件堆棧,幫助開發者高效構建和部署各種應用程序,包括感知、定位和映射、計劃和控制、駕駛員監控和自然語言處理。

  同時,英偉達還提供了相應的模塊化配置,包括用于傳感器輸入處理的NvMedia、用于實現高效并行計算的NVIDIA CUDA?庫、用于實時AI推理的NVIDIA TensorRT,以及可訪問硬件引擎的其他開發者工具和模塊。

  這些還不夠,今年8月,黃仁勛再次祭出大招,將原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招致麾下,意在通過提供更全面的軟硬件方案拴住更多汽車客戶,構建起一條全新的“護城河”。

  吳新宙此前是小鵬智駕的核心人物。在吳新宙的帶領下,小鵬汽車僅用一年時間,就在P7車型(2020 年4月上市)上用自研算法替換掉供應商的方案,基于英偉達Xavier平臺開展自研,這直接使得小鵬在智駕上領先理想和蔚來一個身位。

  而后,小鵬P5同樣采用基于英偉達Xavier平臺的自研方案,直到小鵬G9開始切換為Orin平臺。吳新宙讓自動駕駛芯片的能力在軟件上得到印證,并且隨著高速NGP、城市NGP的逐步落地,讓外界看到小鵬L2到L4自動駕駛清晰的發展方向。

  對于英偉達來說,黃仁勛正在汽車領域下一盤大旗,引進國內技術大牛更像是一次出于戰略需求的招兵買馬。

  如今,隨著吳新宙的加入,從智能駕駛硬件、軟件,到模擬引擎,再到AI服務器,甚至技術服務團隊,英偉達在智能駕駛能力上的閉環也將完成。至于英偉達能否在汽車領域成長為新的王者,仍需要交給時間去驗證。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