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港股回購潮,172家上市企業回購537億,近年回購不斷加碼

港股回購潮,172家上市企業回購537億,近年回購不斷加碼

財聯社記者陳俊蘭    2025-04-24

4月22日訊(記者 陳俊蘭)關稅博弈引發市場震蕩之下,上市公司回購活動愈加升溫。與A股市場類似,港股市場也掀起了一輪新的回購潮,以此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1日,實施回購的港股上市公司已有172家,期間回購總股數為24.15億股,回購總金額達537.08億港元,尤其是4月以來,港股市場的回購活動表現出顯著的增長和活躍度,港股上市公司共實施了144次回購,已經超過3月整個月的回購次數。其中,匯豐控股、中國建材、渣打集團以及騰訊控股的回購金額位于前列。

雖然近期回購潮是在港股市場受到關稅影響出現明顯波動后的升溫,但事實上,最近幾年港股回購都處于高水平位置,從回購變化數據呈現上來看,Wind數據顯示,港股回購規模自2020年以來呈現階梯式增長。從2020年回購額679.33億港元,大幅攀升至2023年的1245.6億港元,而2024年的回購金額更是達到了2180億港元,與2023年相比增幅高達70%。

數據顯示,港股市場自2005年以來經歷過五輪公司回購潮,分別為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2019年和2021-2023年,每次周期在6個月至8個月之間。回顧這五次港股回購潮,均在恒生指數均處于底部區域時發生,這也意味著上市公司認為當前公司的股票價格遠低于其內在價值,通過回購能向市場傳遞公司價值被低估的信號,彰顯對公司的信心,有助于提振市場情緒。

港股掀回購潮,騰訊回購比例不斷提升

今年以來,港股的回購主力軍依然是龍頭企業,龍頭公司不僅回購次數多,且回購規模大。整體看來,回購額排名前三的公司占據了港股總回購額的近八成份額,而前十名回購額占比則超過港股總回購額的88.42%。

image

Wind數據顯示,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年內分別回購了210.26億港元、112.45億港元。位列第三至五位則是匯豐控股、中遠海控以及中國宏橋,回購金額分別為61.97億港元、17.24億港元及16.22億港元,

實際上,騰訊的回購行動已持續多年,港交所公開信息顯示,截至3月31日,騰訊控股一季度累計回購4298.4萬股,耗資超171.2億港元,超越了去年同期的148億港元。

2024年全年騰訊以1120億港元的回購總額,連續三年蟬聯港股回購王。2025年3月19日,騰訊在最新發布的年報中宣布,2025年繼續增強股東回報,預計回購股份規模至少800億港元。同時,騰訊將現金紅利增加32%至約410億港元,2025年總股東回報最少達1210億港元。

分行業看,港股回購主力軍仍是互聯網、金融等龍頭公司,但部分醫藥、消費企業也加大了回購力度。截至4月21日,藥明生物的回購金額11.11億港元、石藥集團回購金額為3億港元;在消費板塊,安踏體育和百勝中國的回購金額分別為6.98億港元、3.1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恒生指數公司表示,高水準的回購金額或能反映出,企業認為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被低估。企業回購的潛在動機,通常與其資本結構、融資成本、過剩現金水平等有關。一般來說,當企業認為其上市股票目前被低估且預計未來會有意義重估時,就會進行股票回購,以支持股價、改善財務狀況、并提高股東回報。

港股市場未來將如何演繹?

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持續擾動,港股市場上周呈現明顯震蕩格局,對于港股市場后市如何演繹,震蕩行情是否延續受到投資者高度關注。多數機構對港股后市依然較為樂觀。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受近期個別企業的配售和對關稅問題的擔憂,港股自3月中旬持續調整,截至3月31日收盤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自階段性高點已累計分別下跌6.7%和11.6%。中信證券認為這兩個因素更多為短期的情緒擾動,并不會改變港股延續反轉的中長期行情。

在對等關稅擾動發生后,華泰證券仍堅定看好港股相對收益表現,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產業上,市場中業績與關稅敏感性較高的出口鏈及中游制造企業市值占比較低;二是科技企業盈利表現或將持續支持港股行情演繹;三是外部擾動下,市場或對內需政策存在較大預期。

具體到板塊方面,華泰證券給投資者提供了三大操作方向:一是海外不確定性升高下具備政策逆周期調節預期、同時假期臨近下存在事件性交易機會的港股服務類消費方向;二是進口替代邏輯下的港股創新藥、醫療器械以及今年以來盈利預期抬升明顯的港股硬科技方向,如半導體及AI鏈;三是南向持倉占比高、受外資變動影響小、盈利預期穩定的紅利方向,仍可作為底倉配置。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