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AI自己丨“出走路上”的蘇敏:跳出年齡束縛科技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技術進化的終極命題,不是讓老年人追趕數字列車,而是重構整個交通系統。在AI數字化發展的浪潮中,中老年群體也在努力跨過數字鴻溝,利用科技讓自身與時代接軌。三八婦女節之際,封面新聞重磅推出《AI時代·AI自己》特別策劃,通過跨界對話先鋒女性、科研專家與人文觀察者,在算法與人性交織的坐標中,探索AI賦能女性發展的多元路徑與未來圖景。
3月8日,封面新聞對話了電影《出走的決心》原型蘇敏,六十歲出頭的她,開車獨自自駕游近四年多,如今的她能夠熟練地操作無人機探路,熟練地運用手機等工具拍攝剪輯,還玩得轉智能眼鏡,在網上,蘇敏收獲了幾百萬關注她的粉絲,現實生活中,她幫助了諸多同齡人使用智能設備,提升中老年生活幸福度。在她的眼中,年齡不是停止學習的桎梏,她鼓勵同齡老人擺脫“科技恐懼癥”,擁抱科技,擁抱AI,擁抱變化,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在蘇敏的抖音平臺,有366萬粉絲,蘇敏的短視頻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更新頻率。早先,蘇敏獨自踏上自駕游之路,追求另一種人生的故事,鼓舞了很多網友積極面對生活,蘇敏也習慣了把自己的新動態通過網絡形式,展現給關注她的網友。最近她染了新頭發,換了新房車,她透露,2025她也會一直在路上。
“很多網友問我是怎么踏出這一步,一個人在路上是否會孤獨害怕,都遇到過哪些挑戰,其實旅途中,深山迷路、資金斷裂是常態。”她告訴記者,最開始自駕的時候,沒錢了就不得不停下來,等有錢了再接著往下走,野外的生存技能都是一點點積累下來的。“有一次找露營地,導航把我導到了深山老林,我當機立斷出來了,雖然沒受傷,但是很后怕。”蘇敏說,自那次以后,有陌生的路,她都會用無人機先看一看。
如今蘇敏操作無人機已經很熟練,拍攝、剪輯亦是不在話下,甚至她還嘗試了年輕人喜歡的智能眼鏡。“我在路上會孤獨,想家的時候,就會找個愜意幽靜的地方,把房車停下來,戴上Rokid AR Lite,3D的空間相冊就會出現在眼前,她可以輕松操控AR眼鏡,一頁一頁的去看家人的照片,也可以回顧在路上拍的風景,心情就會變得很好。有時候累了,也會戴上智能眼鏡追劇,在野外不可能隨時隨地架起幕布,投影也不方便,戴上眼鏡之后,就像躺在家里看電視。”
蘇敏說,一路走來,她十分樂于去接受新鮮事物。“我已經習慣了用現在的技術去輔助旅行變得更快樂,去學習探索這些時興科技的理念和我想要在旅行中尋找自由的理念是相通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在路上’。”
談到科技對她生活的改變,蘇敏說太多太多。“大疆無人機、各種拍攝機器,這一路以來我都在學習,很多人說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就不要折騰了,要享受退休生活,但我覺得這個時代在進步,我們也不能和社會脫節。”蘇敏分享她的學習心得:很多人不了解,現在科技產品,不一定需要有很多基礎知識,只要你愿意嘗試,會發現很容易接受和使用它們。
年輕時送報紙養家,現在用AI生成文案——時代在變,學習是永不退休的尊嚴。蘇敏總結,很多老年人有“科技恐懼癥”,對于這個問題,她有自己的想法:“智能手機剛出現時,誰不是從零開始?科技的本質是‘傻瓜式友好’。”她甚至帶著老車友組“夕陽科技互助群”,教70歲阿姨用無人機探路,幫退休教師用AR眼鏡追劇。蘇敏鼓勵更多人利用科技產品來提升生活體驗,科技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是打破年齡偏見的鑰匙,不要因為年齡放棄想要做的事。
AI等技術發展一日千里,談到數字時代,對于女性,對于中老年群體,有些什么建議。蘇敏總結:自己的生活,到現在這一步,是因為思想放開了,不再糾結于某一件事,遵循自己的內心,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自己認為的最好就可以了。“科技讓陪伴跨越時空,而腳步的半徑,決定靈魂的疆域。”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