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機器人打工職業大挑戰:除了當“記者”,還能干啥
3月4日,2025年全國兩會現場迎來一位特殊“記者”——人形機器人“夸父”。這位身高1.6米、體重45公斤的AI“記者”,為兩會報道增添了一抹科技亮色。在此之前,一款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蛇年春晚舞臺上甩手絹而聲名大噪。
2025年3月4日,北京,機器人“記者”亮相深圳廣電全國兩會采訪團。
蛇年春晚,身著花襖的宇樹機器人在候場。@宇樹王興興 微博圖
所謂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指的就是具備人類外形特征、能雙足行走的智能機器人,其核心價值在于模仿人類形態以實現與人工工具和環境的無縫交互。
通過10多年的發展,人形機器人從簡單肢體控制,到如今擁有聰慧的大腦、靈活的肢體,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正加速從科幻奔向現實。它們不僅在兩會現場擔任“記者”、在展廳擔任講解員、在工廠擔任車輛裝配員、在景區擔任送貨員、清潔工、在街頭擔任巡邏員,它們還能寫書法、彈鋼琴、烤面包、疊衣服……融入人類生活的種種場景。一場發生在2025年春天的故事,或許成為機器人族群"職業進化"的最新注腳。
人形機器人“小聞”在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擔任講解員,與外國媒體記者互動。
職業分類:工業制造與智能制造
——裝配工、檢測工、搬運工
3月1日,優必選在寧波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了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數十臺優必選Walk S1機器人在流水線上同步完成分揀、搬運與精密裝配,成功實現協同分揀、搬運和裝配等多任務作業。
人形機器人進入工廠成為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引入人形機器人進行裝配、檢測、搬運等工作。從去年人形機器人的進廠應用情況可以看出,汽車制造是大多數人形機器人企業工業應用的第一目的地。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達到380億美元,140萬臺出貨量,覆蓋10%-15%的危險行業和汽車制造崗位。
2025年3月1日,浙江寧波前灣新區,在極氪5G智慧工廠,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裝配流水線上工作。
2025年3月1日,浙江寧波前灣新區,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在極氪5G智慧工廠進行協同分揀、搬運等工作。
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制造業工人缺口將接近3000萬,缺口率達48%。人形機器人以其更適應非結構化環境的優勢,有望緩解制造業中對于勞動力的需求。
職業分類:家庭服務與零售餐飲
——保姆、店員、清潔工
在2月全球開發者大會的“廚房”里,智元機器人靈巧地翻轉著面包片,烘焙的面包飄出焦香。而它的同伴們正在“家”里學習如何疊衣服和整理貨架。
日前,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一期工廠實現大規模量產。2024年下線1000臺人形機器人,預計2025年產能達數千臺。這家企業共推出了5款機器人,涵蓋交互、重載搬運、數據采集、科研和工廠作業等多個領域。
2025年2月21日,上海,在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現場,智元機器人在做三明治。
2025年2月18日,上海,智元機器人工程師在其進行訓練,采集信息。
2025年2月18日,上海,智元機器人工程師在訓練其整理貨架。
職業分類:物流運輸/社區服務輔助
——快遞員、挑山工、義工
在泰山景區,四足機器狗馱載著重物在山間行走。這只機器狗的靜態承重可達120公斤,負重爬一趟泰山的速度比人快一倍,能夠適應80%的路段。同樣在杭州上城區一老齡化社區里,另一只機器狗馱著饅頭跟隨奶奶穿越巷子,參與社區送物、收集意見。激光雷達讓它記得奶奶門前的三級臺階——這些曾屬于人類的“生活智慧”,正被編碼成機器人的肌肉記憶。
2025年2月21日,浙江杭州上城區小營街道,志愿者牽著機器狗送物資。
在泰山景區,一個四腳站立的機器狗,馱載著重物在山間行走。泰山文旅集團 圖
職業分類:體育賽事服務/活動執行
——運動員、拉拉隊
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機器人正在成為提升人類體驗的實用工具。從北京亦莊到杭州西湖,2024年秋冬季的馬拉松賽道上,人形機器人“天工”參加了最后 100 米的比賽,與人類選手一起越過終點線。另一邊,一個揮舞機械臂的機器人在杭州賽道終點當起了啦啦隊長,為選手加油鼓勁,有跑者笑稱:“有機器人的鼓勵,比獎牌更提氣。”
2024年11月10日,2024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現場,人形機器人“天工”與人類選手一起越過終點線。
2024年11月3日,人形機器人在杭州馬拉松終點為選手加油。
機器人技術融入體育界還有更廣闊的愿景。據悉,今年4月13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將在北京亦莊舉辦。4月25日“2025中國人形機器人生態大會——智能機器人與未來科技展”上,人形機器人將舉行足球表演賽以及在4米乘以4米的拳臺上演拳王爭霸賽。
2025年2月1日,北京,機器人在海淀新春科技廟會上踢足球。
職業分類:公共安全與智能警務服務
——保安員、巡邏員、宣傳員
去年底,金華高鐵站的“鋼鐵戰警”或許正在改寫公共安全敘事。這款鋼鐵“戰警”機器人產自金華本土企業,重70公斤左右,可連續工作5-8小時。日常工作中,既能配合民警巡邏,又能根據設置的路線自主巡邏。此外它們還具備智能識別、自主避障、異常預警、語音互動、實時喊話等功能。可根據搭載的不同模塊執行安防檢查、警務宣傳、應急處置、服務群眾等任務。
2024年12月20日,鐵路浙江金華站站前廣場,一款機器人“戰警”和旅客進行互動,吸引旅客目光。
:2024年12月20日,鐵路浙江金華站站前廣場,機器人“戰警”和市公安局婺城分局公安民警聯合巡邏。
職業分類:文旅場景/非遺傳承
——演員、書法家
春節期間,海淀新春科技廟會上,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在上演——兩個身著錦繡戲服的人形機器人演繹京劇選段。而圓明園正覺寺里,機器人和小朋友比賽寫“福”字。
2025年2月2日,北京,觀眾在海淀新春科技廟會上觀看機器人表演京劇。
2025年1月25日,北京圓明園正覺寺,人形機器人和孩子一起為游客寫“福”,游客駐足觀看。
職業分類:教育服務
——行政、老師、保育員
人形機器人還融入了教育領域。開學首日,武漢洪山區未來實驗外國語學校美林校區,人形機器人在校門口迎接返校學生。四川綿陽一所學校請來了機器人老師,“主講”開學第一課。當寧波慈城幼兒園的孩子們圍著機器人尖叫時,他們或許意識不到觸摸的機器人關節里,藏著中國智能制造的未來密碼。
2024年12月18日,浙江寧波,在江北區慈城懷之幼兒園,小朋友和人形機器人互動。
2024年,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智能制造、家庭服務和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有望首先應用人形機器人作業。專家認為,以“服務”“助力”人類為主要發展方向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產業鏈高度復雜,有望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催生多種新崗位。
《2024人形機器人產業半年研究報告》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經歷快速增長。報告預測,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將擁有更加智能的商業場景應用,大量應用于裝配、分揀、質檢、搬運等場景以及安全教育輔導、安全看護等場景,并且可以參與救援、實現搬運、搜救等。
盡管人形機器人在多個場景中都已開始落地,但總體來看,其應用仍處于小規模試點階段,真正的大規模商業化部署還需克服技術、成本及市場等多方面的挑戰。
2024年8月21日,北京,一名女性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觸摸一個類人機器人。
本文圖文綜合 視覺中國 新華網 證券時報e公司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