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強化網絡分級治理,提升未成年人保護層級

強化網絡分級治理,提升未成年人保護層級

新火種    2025-04-20

張連洲

據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介紹,今年全國兩會上,她計劃提交一份關于加強網絡分級治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建議。

在短視頻平臺中,13歲女孩模仿高危動作導致骨折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某游戲直播平臺未成年人高額打賞的案例屢見不鮮,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折射出,傳統“一刀切”的網絡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未成年人保護的現實需求。當數字原住民在信息海洋中“裸泳”時,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分級治理體系,已成為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時代命題。基于此,劉希婭代表提出專門建議,呼吁加強網絡分級治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我國已初步建立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但現有框架仍存在結構性缺陷。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顯示,72.6%的未成年人每周上網時間超過20小時,其中接觸不良信息的比例達38.9%。傳統內容過濾機制如同“數字大壩”,既可能阻斷優質教育資源,又無法有效攔截動態生成的灰色內容。某地網信部門負責人坦言:“現有的關鍵詞屏蔽技術就像用篩子撈魚,總有大魚從網眼中溜走。”

分級治理的本質是對網絡空間的精細化管控。借鑒其他國家“分級制”經驗,可將網絡內容劃分為教育級、指導級、限制級、禁止級等層級。通過人工智能行為分析系統,對未成年人的瀏覽軌跡進行動態監測,當用戶連續觀看暴力內容超過30分鐘時,系統自動觸發家長預警。這種基于大數據的“數字圍欄”,既能保障信息流通效率,又能實現保護力度與成長需求的動態平衡。

此前,在浙江杭州的試點中,政府主導搭建的“未成年人網絡守護平臺”,頗具啟示意義。該平臺整合教育、公安、網信等多部門數據,建立包含3.2億條不良信息樣本的數據庫。當某初中生在凌晨2點登錄某游戲平臺時,系統不僅自動啟動人臉識別驗證,還向班主任發送預警信息。這種跨部門協同機制,使得治理效能提升47%。

強化網絡分級治理,需要構建“家庭-學校-平臺”三位一體的防護網絡。上海市推出的“數字家長”APP值得推廣,該程序可實時監測孩子設備使用情況,當接收到含有誘導性消費的內容時,系統自動啟動語音提示“該內容可能存在風險,建議立即退出”。這種技術賦能的家校聯動模式,正在重塑未成年人網絡生存空間。

面對人工智能等新型應用場景的挑戰,需要建立分級治理的動態調整機制。廣東省率先探索的“數字監護人”制度,為每個未成年人配備AI成長顧問,通過分析其認知發展階段,智能推薦適齡內容。這種伴隨式保護模式,使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率下降21.5%。深圳市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開發“數字公民成長手冊”系列教材。通過沉浸式教學,引導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學會信息甄別與風險防范,這種教育模式使未成年人信息辨識能力提升36.7%。

當數字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既要避免因噎廢食的過度保護,更要警惕放任自流的監管缺位。唯有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重構的雙輪驅動,才能讓分級治理體系真正成為守護未成年人的智慧屏障,在數字浪潮中托起健康成長的方舟。這不僅是技術命題,更是關乎文明傳承的價值抉擇。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