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補充關鍵“生命線”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補充關鍵“生命線”

科創板日報    2025-04-16

《科創板日報》4月13日訊(編輯 宋子喬) 日前,中國在可控核聚變出口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4月11日晚,一批重約20噸的大科學裝置關鍵部件將從合肥港出發,經由上海遠渡重洋運向法國,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補充關鍵“生命線”。

ITER,被譽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該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此次從中國運往法國ITER現場的部件屬于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制。

作為磁體饋線系統中尺寸最大的部件,本次交付的校正場線圈內饋線共有9套,由直徑16米、高度3米的半環結構組成。這一整套部件的制造耗時近6年。本次超大部件的竣工交付意味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務順利完成,整體饋線系統采購包任務完成度達85%。

聚變堆磁體可以視作ITER的“大骨架”,而磁體饋線則相當于穿連其中的“血管”,被稱為ITER磁體系統的“生命線”。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陸坤介紹,饋線系統是ITER磁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聚變堆磁體傳輸能量和冷卻介質,以及提供控制信號的反饋,同時作為磁體儲能的泄放通道,確保磁體能量的及時安全泄放。這一系統由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制造及測試,也是國內承接的工程復雜程度最高的ITER采購包,共計31套,總重約1600噸。

長時間以來,可控核聚變被視為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卻因實現技術難度大而遙不可及,隨著高溫超導材料、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正持續推動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展。

近年來,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聚變裝置持續實現里程碑測試突破。

ITER項目預計于2035年啟動,美國核聚變商業公司Helion Energy承諾在2028年之前開始通過聚變發電,日本FAST預計2025年完成初步設計,目標2030年代完成發電示范,韓國型創新聚變反應堆CPD計劃于2030年代投入運行。

而我國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也計劃2030年代建成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2025年1月,實現超過1億度1066.76秒的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后續BEST項目已與3月初完成首塊頂板順利澆筑,旨在推動聚變能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

華金證券稱,產業鏈已迎來密集招標。聚變新能、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公布了多項招標公告,涵蓋水冷系統水泵、水冷系統6000T冷卻塔和中壓高壓氦氣純化器等多個環節。

方正證券表示,自2025年開年以來,尤其3月以來我國BEST項目招標進展明顯加快,疊加未來CFETR項目的啟動,資本開支上行明顯,聚變設備企業將逐漸從預研訂單階段進入工程訂單階段,真正在產業端見到相應的收入與利潤,實現從0-1的跨越。具體到聚變領域個股,該機構建議關注:

1)磁體相關:西部超導、聯創光電、永鼎股份、精達股份。

2)主機相關:國光電氣(偏濾器、第一壁、氚兼容增壓系統、屏蔽模塊熱氦檢漏設備、其他工藝設備);合鍛智能(真空室扇區、窗口延長段、重力支撐);航天晨光(杜瓦系統);安泰科技(鎢銅偏濾器、鎢銅限制器、包層第一壁、鎢硼中子屏蔽材料);久立特材(TF、PF導管);海陸重工(結構件)、弘訊科技(聚變電源器)、旭光電子(大功率電子管)。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