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興證策略:以我為主,三條主線防守反擊

興證策略:以我為主,三條主線防守反擊

興證策略    2025-04-07

研報全文如下

一、以我為主,堅定信心

特朗普加征關稅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全球資產開啟避險模式。當地時間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將于4月5日起對所有國家征收10%的“基準關稅”,4月9日起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征收更高關稅,其中中國再加34%。關稅超預期沖擊下,全球資產開啟避險模式,風險資產普跌,美債、日元等避險資產上漲。

往后看,隨著各國陸續做出反制以及談判進展,關稅不確定性對市場的影響或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率先做出反制。與此同時,多個美國盟友也表達強烈不滿和明確反對,表示將采取措施加以反制。參考2018-2019年中美關稅沖突,后續各方或將圍繞關稅問題展開多輪談判和博弈,關稅不確定性對市場的影響或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對于A股,短期關稅不確定性沖擊下,市場也難免出現波動。但立足中長期,我們認為當前無論是國內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潛在增量政策的儲備,還是適應了上一輪貿易沖突后的出口結構優化,以及市場在心理上做好的準備、尤其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科技突破對于信心的強化,均非2018年驟然遭遇貿易戰時可比。

一方面,參考2018-2019年的歷史經驗已經驗證,中美關稅沖突對股市的影響多為消息面的短期沖擊。并且,期間隨著談判進程的推進,市場同樣存在相機反彈的潛力。回顧2018-2019年,在歷次美方放出新一批關稅清單的風聲后,A股往往劇烈震蕩,但在該清單靴子落地后,A股由于已經提前消化,通常反應有限。并且,期間由于中美關稅沖突并非持續升級,而是存在數輪“沖突-談判-緩和”的循環,相應的股市也并非單邊下行,而是相機存在較大的反彈潛力。如2018年底G20“習特會”后中美進入90天的階段性談判期,疊加國內政策暖風頻吹,市場情緒快速修復,A股也于2019年1-4月走出了一波強勢的修復行情。

更重要的,則是當前無論是國內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潛在增量政策的儲備,還是基于未來經濟轉型的戰略訴求,相比2018年,本輪對于外部不確定性的應對都將更加具備信心和底氣:

首先,國內因素仍是決定A股走勢的核心矛盾。與2018年“內外交困”的宏觀環境不同,當下國內正處于內需接力、科技突破的階段,將成為我們應對外部壓力的信心來源。2018年市場大幅下跌,中美貿易沖突固然是一大拖累,但國內經濟基本面惡化、政策聚焦“防風險”、“去杠桿”才是市場下跌的主因。而本輪來看,隨著去年9月以來宏觀政策基調轉變、新一輪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內需已在逐步接力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年初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科技突破,更是外部封鎖下國產替代的最佳例證,這些都將成為我們應對外部壓力的信心來源。

其次,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當前國內依然有較為充足的政策儲備進行對沖。從近期出臺的生育補貼、消費金融貸、《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等政策來看,國內宏觀政策著力點已經逐步在向民生、需求側傾斜。與此同時,年初以來貨幣政策也主要聚焦防風險、防空轉、穩匯率,貨幣寬松相對謹慎。因此,本輪國內政策早已為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留有“后手”,后續更加有力的宏觀政策有望進一步落地對沖外需壓力,包括擇機降準降息、“兩重”“兩新”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財政刺激加碼、進一步加大擴內需促消費力度等。

此外,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上一輪關稅沖突后,中國企業積極尋求出口目的地的分散,疊加部分產品在全球出口市場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我國當前面臨的出口環境已然不同:

1)上一輪關稅沖突后,國內出口正在積極尋求目的地的分散,我國出口對美依賴度已經由2018年的19.2%下降至2024年的14.7%,其中汽車及其零部件、工程機械、化學制品等品類出口分散化特征較為明顯;

2)對于國內出口在全球占比處于50%以上,且2018-2019年貿易戰之后全球市占率保持平穩或者進一步上行的細分品種而言,中國日益占據全球出口市場的主導權,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在進口這些商品時或無法越過中國,即使轉從其他市場進口,實際的最終來源或也仍來自中國,包括輕工、紡織品、小家電等。

而中長期,隨著外部壓力為我國發展內需和國產替代孕育良機,中美關稅沖突更無法改變A股市場“以我為主”的大趨勢。參考2019-2021年,隨著宏觀經濟企穩、產業線索浮出水面,A股迎來以消費升級、國產替代為引領的牛市。

二、三大主線防守反擊

對于后續的應對,一方面,內需消費、自主可控等作為中長期促進經濟動能切換和短期托底政策的發力結合點,有望成為市場聚焦的方向。另一方面,面對可能持續和反復的全球貿易談判,短期仍需做好應對不確定性的準備,持倉可階段性向低波紅利、低位績優等方向傾斜。

(一)內需消費、自主可控將是長期促進經濟動能切換和短期托底政策的發力結合點

在國內新一輪政策對沖或進一步加碼、自主可控必要性再度提升的背景下,以內需消費、自主可控為代表的方向將是長期促進經濟動能切換和短期托底政策的發力結合點,中長期可逐步提升關注。

首先,外部壓力加大下,經濟增長更需內需接力,后續宏觀政策進一步落地對沖的預期也在增強。梳理來看,當前【內需占比較高、且2025年一致預期凈利潤增速較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消費(教育、零售、媒體、酒店餐飲、醫美)、農業(動物保健、農產品加工)、基建地產鏈(水泥、裝修建材)、軍工(軍工電子、航空航天裝備)、IT服務等。

其次,外部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再度提升,且與國內引領的新一輪AI產業趨勢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耦合,財政預算也有望進一步向“安全”主線傾斜。自主可控既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的戰略手段,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本輪財政加力信號明確,后續有望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支持科技創新、產業鏈安全等戰略重要性較高的方向,助力高質量自主可控。新一輪AI產業趨勢下,國內企業有望后來居上,孕育國產替代良機。重點關注AI、半導體、信創、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方向。

(二)4月業績期,低位績優方向仍具備較強確定性

隨著國內進入4月業績期,前期漲幅落后、但業績改善預期較強的低位績優方向仍是后續確定性較強的領域。

從股價-業績匹配度篩選當前低位績優方向,主要包括消費(調味品、專業連鎖)、金融(證券、國有行、保險)、基建地產鏈(水泥、地產服務)、TMT(數字媒體、廣告營銷)等。

(三)類債紅利作底倉,應對短期不確定性

我們將紅利資產劃分為類債紅利(電力、交運、運營商、銀行等)、周期紅利(煤炭、鋼鐵等)和消費紅利(紡服、汽車、家電等),其中類債紅利基本面穩定性更強、波動率更低,且與長債等避險資產收益率走勢強相關,考慮到后續不確定性因素仍多,更適合作為底倉品種配置。

類債紅利資產的篩選標準:1)股價與3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近三年相關系數小于-0.8;2)總市值大于100億元;3)股息率大于2%;4)近五年最大回撤小于30%。主要集中在銀行、交運、電力、運營商等行業。

風險提示

經濟數據波動,政策寬松低于預期,全球貿易談判不及預期等。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