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深海科技有望迎來類似于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的發展契機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深海科技在2025年“兩會”中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高層領導對深海開發的重視。中信證券認為,后續地方的相關產業支持政策預計將陸續出臺,深海科技作為新質生產力之一也有望迎來類似于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的發展契機。
在投資上,深海科技產業鏈涉及到上游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中游整機裝備以及下游的運營和服務等多個環節,建議優先關注產業鏈上下游當中的核心參與廠商。
▍政策先行助力發展,深海科技為新質生產力重要方向。
深海科技在2025年的“兩會”上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深海科技包含深潛裝備、深海探測、深海資源開發、深海組網等多方面的內容,發展深海科技具備重大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意義,也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據自然資源部數據,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05,438億元,同比+5.9%。此外,上海在即將出臺的新一輪海洋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有望推動深海科技的持續發展。我們預計后續沿海地區的地方政府有望陸續出臺相關刺激政策,助力深海科技這一新質生產力的騰飛。
▍深海科技的發展路徑聚焦于“三深”。
在大部分文獻的定義標準中1000m及以上已被稱為深海。據《發展深海科技的前景與陷阱》(汪品先),地球上三分大陸七分海洋,海水平均3700米深,主體就是深海,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占據地球表面的2/5。深海科技的技術路徑關鍵在于“三深”:深潛/深鉆/深網。“深潛”包括載人和無人的深潛器,“深網”指的是用光電纜連接的海底觀測系統以及不聯網的水下觀測移動裝置,“深鉆”是指從海底向下進行科學鉆探,具備較高的技術難度。目前高性能的萬米級載人/無人潛水器已成為多國發展的重點,主要海洋大國紛紛建立起各自的深海海底觀測網,針對大洋的鉆探活動也在持續進行中,在世界各大洋深水底下鉆井4000余口,取芯40多萬米。中國在深海科技的探索上已步入世界前列。
▍深海裝備為載體,上游核心配套有望充分受益。
我們判斷各類AUV、ROV等裝備作為深海探索的載體在未來有望實現高速發展,而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供應商則將率先受益。深海場域具有高壓、高腐蝕的特點,而鈦材具備的抗腐蝕和高強度特點與深海領域較好適配,此外碳纖維復材高強高模、抗腐蝕和輕量化的特性在應用上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深化;動力系統上水下環境的特殊性導致電池成為唯一能量來源,配套的鋰電池及未來的全固態電池,以及電機裝備也需得到重視;深海信息化作為基礎設施之一是重點發展方向,當前水下通信以UAC(水下聲學通信)為主流,未來,結合UWOC(水下無線光通信)、UWEC(水下電磁波通信)、UMIC(水下磁感應通信)等多模態融合的通信方式將成為發展趨勢,以適應不同深度、距離和環境條件下的水下通信需求。
▍風險因素:
政策出臺不及預期風險,技術商業化應用延后風險,市場開拓不及預期的風險,海洋環保進一步強化風險,地緣政治形勢加劇風險。
▍投資策略。
我們認為在投資端應優先聚焦產業鏈各環節的核心廠商,從“三深”的方向出發,在深海裝備、深海信息化、以及上游材料和配套環節中具備頭部地位的廠商應給予重點關注:
深海裝備,主要包括軍民用的深海潛航器、機器人、海工裝備等。
深海信息化,深海信息的采集、傳輸、分析等。
深海材料及配套,耐高壓、高強度、抗腐蝕的特種材料。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