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等技術為核,搶占智能制造高點
東南網9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數字化工廠里,依托AI等技術,機械臂忙碌工作;依托移動5G專網,鋼鐵公司在鐵水運輸生產環節打造全天候全流程的機車無人駕駛和智能調度應用場景……在第二十三屆投洽會智能制造及數字經濟展區現場,記者看到,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與傳統制造業不斷融合,全新的制造生態系統正在被打造。
在“投資中國年”平行論壇之智能制造融合創新專題研討會上,嘉賓們聚焦產業融合創新加速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探討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整個產業生態。商務部外資司二級巡視員趙陽在會上表示,智能制造提高了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可以說,智能制造是數字經濟的核心之一。也正因此,智能制造成為各國現代制造業競相追求的發展方向。
在智能制造及數字經濟展區,上海圖靈智造機器人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自動焊接機器人,結合激光跟蹤器、3D視覺系統、離線軌跡生成等技術,焊接過程中可抗外部擾動、適應復雜路徑。這樣一臺機器人可代替兩到三名焊接工人,既減少企業材料成本和勞動成本,又提高產品合格率。“圖靈智造研發的工業化機器人,已應用于焊接、噴涂、打磨、教育、搬運等場景,進入醫療、半導體、新能源、光伏等領域。”展位工作人員介紹。
會上,嘉賓們表示,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推動智能化設備普及是大勢所趨,AI與物理世界機器的融合將改變整個工廠的形態。“AI大模型正逐漸成為全球數字技術競爭的新焦點。”在阿里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安筱鵬看來,制造業是AI大模型應用主戰場。他認為,進入控制環節將是AI應用制造業的標志,AI驅動軟件升級是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的主要途徑,彌合數據流斷點是AI大模型的重要價值,AI大模型將為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潛在效益,成為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推動力。
趙陽指出,目前我國智能制造應用規模與水平已進入全球領先行列。正如他所說的,記者在展區感受到,制造業正進入全面數字化轉型階段,企業形態和產業模式發生了全面轉變。“建筑+智能”“建筑+數字”“建筑+雙碳”……數字化產業正成為華西集團建筑全產業鏈上的優勢板塊,系列成果被列為全國、全行業典型示范案例進行推廣。在華西集團展位內,擺放著一個灰色建筑模型,看似平平無奇,但還是吸引了眾多住建業代表、市民的目光。
展館工作人員介紹,正在展示的是集團自主研發的輕量化模塊式超高層智能施工平臺,即“空中智能造樓機”,以機械作業、智能控制方式,實現高層住宅現澆鋼筋混凝土的工業化智能制造,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建造技術,能夠滿足600米以下建筑的各類使用要求,目前已運用于深圳、西安、成都等多個城市的超高層地標建筑,并已出口海外。制造業歷來是我國吸引外資的重點領域,在20世紀90年代曾達到外資總量的71.3%。與會嘉賓指出,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經濟不斷興起,傳統制造業跨國投資力度趨弱。
另一方面,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帶來了新型的外商投資;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數字基礎設施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為外國投資提供了新動能。聯合國工發組織上海投資促進中心主任趙曉蕾表示,中國在轉變成制造業大國的過程中,外資制造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否認的是,數字經濟的興起導致外國直接投資的驅動因素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再加上疫情沖擊和地緣政治的挑戰,制造業如何在這個快速演變的時代尋找出一個最佳的發展路徑,還值得深入探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