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遏制AI聲音濫用
王琦
從“張文宏醫生”推銷蛋白棒視頻“走紅”網絡,后被本人“打假”,到多位配音演員稱聲音被AI“偷走”,公開維權……媒體調查發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語音大模型應用的發展,AI(人工智能)合成聲音App大量出現,最快只需十幾秒便可“克隆”出來。與此同時,AI聲音濫用現象愈發突出,不時引發爭議。
AI聲音技術的濫用,首先侵犯了個人聲音權。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蘊含著豐富的個人信息與特征。當這些聲音被不法分子通過AI技術“克隆”并用于非法目的時,無疑是對個人權益的嚴重侵犯。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濫用行為還可能誤導公眾,擾亂社會秩序,甚至助長犯罪活動的滋生。面對這一新興問題,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共同構建AI聲音技術的合理應用與監管體系。
立法是遏制AI聲音濫用的基石。盡管我國已有相關法律法規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對于AI生成聲音的權益保護仍顯得較為模糊。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生成聲音的法律地位和權益歸屬至關重要。同時,應加大對侵犯聲音權益行為的處罰力度,以儆效尤。北京互聯網法院對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的宣判,為行業樹立了標桿,但更全面的法律體系仍需構建。
監管則是確保法律法規落地的關鍵。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是一個積極的開始,它要求平臺對AI生成內容進行嚴格審核和顯著提示。然而,監管不應止步于此。相關部門應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定期對平臺上的AI生成內容進行審查和評估,確保其內容合法、合規。對于違規行為,應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技術防范同樣不可或缺。AI聲音合成技術的雙刃劍效應要求我們既要利用其帶來的便利,也要防范其潛在風險。因此,研發更為先進的聲紋識別技術和AI內容鑒別工具勢在必行。這些技術能夠在第一時間識別并攔截非法的AI生成聲音,為監管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個人自我保護意識的提升也至關重要。在AI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增強對生物特征信息的保護意識。不要輕易泄露自己的聲音樣本,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時,對于網絡上出現的AI生成聲音,要保持警惕,不輕信、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
遏制AI聲音濫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完善立法、加強監管、提升技術防范能力以及增強個人自我保護意識,我們有望構建一個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讓AI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