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萬億低空市場科創板龍頭《硬科硬客》共論千米之下發展密碼
央廣資本眼3月9日北京消息(特約記者朱玉潔)無人機穿梭于天際,外賣包裹從天而降,出行搭乘“空中出租車”……千米之下的空域,一場產業革命已然來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將低空經濟的定義從上一年的“新增長引擎”更改為“新興產業”,提及順位也從第七位提升至第二位。這或許表明,低空經濟的受重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且產業化進程可能加快。
根據工信部預測,中國低空經濟規模2026年有望突破1萬億元,預計2035年達到3.5萬億元。
《滬市匯·硬科硬客》第二季第3期節目“低空經濟華麗起飛”于近日錄制并上線。三家科創板低空經濟領域龍頭企業聚焦行業熱點話題,深入探討中國低空經濟產業現狀,研判未來發展態勢,洞察全球競爭格局,探究良性發展之路。
參與錄制的嘉賓包括司南導航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昌,縱橫股份創始人、董事長任斌,航天宏圖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廖通逵,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基礎設施與現代服務行業組負責人劉先豐擔任主導嘉賓。
低空經濟哪些應用場景最值得關注?
低空經濟一般指在千米以下空域,通過有人或無人駕駛飛行器實現載人、載貨及多樣化作業的經濟活動,包含眾多細分領域。
任斌立足其所在的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將低空經濟按場景劃分為低空交通(載人)、低空物流(載物)和低空數字經濟三大領域。
其中,傳統的通航是低空交通的主要組成部分。低空物流包括短途和長途貨運,涉及有人機和無人機的協同作業。低空數字經濟則是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必由之路,相當于道路交通的紅綠燈、道路法規、道路檢測車。
“這三個場景必須先有低空數字經濟,其次有低空物流,最后才能發展到低空載人飛行。”任斌闡明了先后順序。
王昌從技術角度出發,強調了北斗導航定位及其融合縱深產業不被“卡脖子”的關鍵性。
“低空經濟一定存在空域管理問題,未來地面交通法規有多少,空域管理就得有多少,我們需要控制位置。”王昌表示,司南導航所專注的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北斗導航定位的芯片模塊,恰好滿足這一需求。
航天宏圖是一家以3S核心技術為基礎開展時空智能化應用的企業,重點關注低空數字經濟的大場景。
廖通逵認為,低空管控是立體化的,如同地球一樣,需要對其進行數字化剖分。要將看得見的有形信息、看不見的無形場合態勢信息,進行綜合多元化管理,使其適合整個空域的不同層級。
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豐富多樣,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城市出行的“空中出租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會成為低空經濟的主要增長點,物流應用也頗受市場關注。
“實際上,我們優先考慮能形成大規模商業閉環的領域,即低空數字經濟。”任斌認為,物流和載人實則是已經發展了十多年的傳統通航業務,不能因為低空經濟、油改電等概念加入,就認為它們能實現爆發式增長,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
受邀的三家公司,最早對低空經濟的應用都集中在航測遙感領域,數據采集是無人機替代傳統通航的主要場景。與此同時,每家公司也有各自獨特的應用領域。
司南導航客戶的無人機應用場景就從最初的農業植保,發展到后來的電力巡檢以及各類行業巡檢,表演類無人機也是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
據王昌介紹,高精度定位都要從測繪起步,但傳統航測成本高昂。無人機搭載高精度相機后,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替代航測,相關應用已日趨成熟。
“高精度測繪方面,我們與航天宏圖共同致力于時空大數據的采集,并延伸出電網巡檢、礦山巡檢與監測、地質災害監測、大氣監測等應用,它們共同構成了低空數字經濟。”任斌表示。
人工智能如何破壁重構空域“大腦”?
春節期間,DeepSeek的橫空出世震驚國內外。人工智能的爆發式進展,為低空經濟注入顛覆性變量。
廖通逵從時空智能領域出發,將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應用,總結成“四個生成”理論。即通過語言交互生成指令、代碼生成系統、流程生成預案、數據生成場景,最終形成各種AI驅動的空間智能體。
“這是一個AGI生成的時代。未來低空板塊會出現不同批量的智能體。”廖通逵舉例,有些智能體通過學習低空交通法規和策略,能夠像人一樣指揮并提供有效的航路規劃建議和方案;有些智能體則可動態地將所有低空飛行數據進行有機處理分析,制成相關數據成果供人使用。
廖通逵還提到了其他新技術在低空經濟活動保障領域的應用,例如長航路和長時序下精準化的短臨氣象預報,以及航路三維、電子頻譜避干擾等技術的交融。
關于精準化短臨氣象預報技術的必要性,王昌和任斌都有所感觸。
王昌提到,司南導航2024年底中標的GNSS/MET水汽觀測站采購項目,從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角度來看,剔除了電離層水汽、云層的干擾,定位能夠更加準確。
“這個思路非常有幫助。以前我們將大氣干擾數據視為噪聲,現在需要還原大氣狀態,對大氣進行建模,把以前的導航設備,變成現在的導航加氣象預報設備。”任斌表示。
王昌透露,司南導航在人工智能領域早有布局。DeepSeek模型因其成本低、資源消耗少以及可控性強等優勢,成為公司的優先選擇。而公司還有拖拉機自動駕駛、無人農場和除草機等產品,智能駕駛是相對更容易落地的AI應用。
“同理,在飛控領域,特別是在航路規劃等方面,AI技術也一定會發揮重要作用。”王昌表示。
任斌則從飛行器新技術、應用數據處理技術和空管系統新技術三方面,闡述了新技術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應用。
他首先提到,電動技術的發展以及輕型材料的應用,是當前飛行器技術的重要突破方向。目前,所有低空經濟飛行器都仍然依賴于100年前,以空氣動力學原理為基礎來克服地心引力的飛行方式,任斌希望能發展新技術,進化出更優化的飛行器構型。
此外,AI技術在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在空中交通管理和航線規劃方面,也展現出更加實用的應用創新。
在低空數字經濟領域,以往無人機所采集的視頻、照片以及時空大數據,主要依賴人工進行判讀,而現在,這些數據都可以利用AI技術實現自動分析和判讀,從而賦能智慧城市和其他社會治理,如電網巡檢等。
中國如何在全球競合中攻守兼備?
在全球低空經濟版圖中,中國正從技術跟隨者向規則制定者躍遷。
廖通逵認為,中國制造的成本控制能力、技術指標優勢、場景創新深度,均已形成全球競爭力。
“我們生產端能力足以‘卷’全球,若能優化出口政策,完全可能在全球掀起新一輪產業浪潮。”廖通逵指出,通過定制化適配東南亞熱帶氣候、中東沙漠環境等區域需求,中國技術標準有望成為全球基準。
任斌同樣提及,目前行業發展還面臨一些規則限制,比如產能很好,卻不被允許優質出口,導致上層和下層之間存在隔閡。
“事實上,中國無人機在產品迭代速度與應用場景創新上已領先全球,包括電網巡檢、航空遙感。”任斌舉例,美軍的Jump-20采用了與縱橫大鵬相似的復合翼構型,但后者的列裝時間更早,正因如此,美國商務部才將縱橫股份及子公司大鵬無人機列入實體清單。
“我們呼吁打開蓋子,并且確保地面暢通。在不影響世界局勢安全、國家安全的情況下,適當放開海外出口渠道。”任斌希望,將無人機企業列入準入,只要不違規,都可以出口,既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又緩解產能內卷壓力。
王昌從細分領域切入,感嘆中國制造現在的“隱形冠軍”實力。
中國生產的導航產品為何能銷往144個國家?在高精度芯片模塊中,國際同行通常需8-10年完成一次技術迭代,為何我們能平均壓縮至3年?
“中國科技企業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里,都做到了這樣。中國科技與‘硬科硬客’節目所倡導的方向就合到了一起。”王昌表示。
“過去十年,我們在低空經濟行業實現了國產替代,這種替代關系在未來十年一定會經常發生。”王昌認為。
空域開放是低空經濟的破局核心?
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低空經濟提出建議,其中,低空空域的管轄權限話題備受熱議。
低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現場嘉賓對于國家政策、地方法規、行業標準和行業準入,也都有各自的期許。
據任斌介紹,早期開發無人機和航空遙感等技術時,申請空域需經歷相對繁瑣的“三報三批”流程。隨著UOM(無人機運營管理)系統的出現,自2024年1月1日起,120米以下的空域被大量劃分為適飛空域,飛行時可通過UOM上報。這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流程,卻也還是需要等待空軍航管處審批。
“執行飛行任務前,若能做到在系統申報后未被否決就立刻能飛,低空經濟才能更好地爆發。”任斌表示。
他介紹了國家成立空管委、推進六大城市空域試點的舉措,特別提及四川經驗。
“全省40萬平方公里300米空域以下全部開放,若能成功,將成為全國范本。”任斌表示。
王昌同樣指出,低空經濟的復雜性,決定其發展需多部門協同推進,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條塊分割”、交叉監管的現象,如何協同好這些政策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將條條框框的關系整合起來,盡早理順,更有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王昌表示。
廖通逵重點關注無人機活動時的成果采集、數據安全和信息分發問題。
當高精度汽車在路上行駛時,激光雷達會采集路況信息。同樣,用于載人、載貨的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也會收集其所處環境的各類信息。獲取信息后,該如何將它們合理、有序且規范地與現有地面信息、基礎設施進行有機融合與整理?
“國家應重點關注這一領域。無論地圖信息,還是低空經濟產生的其他各類新信息,都需要有效接入和更完善管理,以確保信息的合理利用與安全保障。”廖通逵如是認為。
針對無人機行業“野蠻生長”現象,任斌建議實施分級準入制度,準入門檻可以從最初的低一點,到后期逐漸嚴格。任斌同時呼吁在適當條件下放寬優質產能的出口。
產業發展需要20年長周期的耐心?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除了政策驅動,產業基礎較為齊備是其有望實現持續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王昌認為,發展低空經濟,所有參與者,包括企業、用戶、政府管理機構和投資人,都應在思想上形成清晰認知: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絕非短短一個“五年計劃”就能完成,預估需要4-5個“五年計劃”的持續投入、摸索與迭代。
“無論是企業端、政府端,還是投資人,都需要有耐心,要經得住誘惑和扛得住寂寞。”王昌表示,在過去12年里,司南導航的研發費用平均占銷售的20%,每個行業興起都需要進行大量投入,把基礎打扎實。
廖通逵同樣表達了對發展低空經濟需要耐心的感悟。“它的發展遵循長期發展規律,應以4-5個‘五年計劃’為時間尺度,至少需要20年的持續推進。”
與此同時,廖通逵表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融合與創新是關鍵。
產業拉動技術進步,技術不斷創新繁衍出新的市場需求,新需求再反哺產業產值增長,最終演變出一個成熟且耳熟能詳的產業形態。
任斌以自身舉例,回想起1998年,他從事無人機相關工作撰寫報告時,認為受限于電池、發動機、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等技術的發展水平,五年內小型無人機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如今看來,低空經濟可視為航空產業的一個縮影,其發展高度依賴于慣性導航、MEMS傳感器慣性導航、GPS衛星導航系統、動力系統、材料系統等眾多基礎行業和基礎技術,每一項都不亞于衛星導航產業的長期艱苦投入。
“未來30年,還是需要各行業的工業基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低空經濟才能得以實現。”任斌表示,這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產業,集大成于材料、動力系統、衛星導航、數據處理等多項技術。甚至商業航天也能成為基礎技術和支撐,目前地面飛行器導航和通訊極大依賴于5G-A,未來采用星鏈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文章來源:央廣資本眼)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