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Manus爆紅與爭議啟示錄:在AI狂歡與理性之間尋找平衡|k時評

Manus爆紅與爭議啟示錄:在AI狂歡與理性之間尋找平衡|k時評

科創板日報評論員田野    2025-03-08

《科創板日報》3月7日訊 (評論員 田野)一款名為 Manus 的 AI 智能體應用近日突然引爆科技圈,其內測邀請碼在二手平臺被炒至近 10 萬元高價,A 股智能體概念股集體漲停。這場現象級傳播背后,是公眾對 AI 技術突破的期待與焦慮:當 “AI Agent 元年” 的預言遭遇商業現實,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技術狂歡?

▍狂歡與質疑:AI 創新的雙面鏡

Manus 的走紅源于其 “全球首款通用 AI 智能體” 的定位。演示視頻中,它能自主完成簡歷篩選、股票分析、旅行規劃等復雜任務,甚至生成 PPT、代碼等成果。在 GAIA 基準測試中,其性能超越 OpenAI 同層次模型,這讓部分人將其與 DeepSeek 并稱為中國 AI 的 “雙子星”。然而,爭議隨之而來:邀請碼機制被指 “饑餓營銷”,技術原理被質疑為 “套殼整合”,甚至有人認為其不過是 “高級插件”,未突破現有框架。

這種輿論分裂折射出 AI 領域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公眾渴望看到真正的 “殺手級應用”,將 AI 從實驗室帶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行業對技術創新的評判標準尚未統一,“顛覆式突破” 與 “漸進式優化” 的界限模糊。Manus 的爆火,恰如一面放大鏡,映照出社會對 AI 創新突破既期待又警惕的復雜心態。

▍技術解構:整合能力也是生產力

Manus 的核心技術在于多智能體架構(Multiple Agent System)與云端異步處理。它通過規劃代理、執行代理、驗證代理的分工協作,在虛擬環境中調用瀏覽器、代碼編輯器等工具,實現任務的全流程自動化。這種 “軟件機器人” 模式,本質上是將大模型的邏輯推理能力轉化為生產力,其價值在于降低工具鏈的使用門檻,讓用戶無需編程即可完成復雜操作。

然而,技術整合并非簡單的 “拿來主義”。Manus 團隊通過優化任務拆解算法、提升工具調用效率、強化多輪交互體驗,實現了從 “對話式 AI” 到 “協作式 AI” 的跨越。盡管其底層模型可能依賴第三方技術,但界面設計、任務流規劃、用戶反饋機制等均需深厚的工程能力支撐。正如有專家所言:“整合能力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啟示:避免 “技術浪漫主義” 拒絕 “商業化短視”

Manus 的爭議,本質上是 AI 產業發展路徑的縮影。當前,全球 AI 已進入 “應用深化期”,技術紅利從大模型向垂直場景擴散。這既需要像 DeepSeek 這樣的基礎模型突破,也需要 Manus 這類應用創新,二者缺一不可。但行業需警惕兩種傾向:

其一,避免 “技術浪漫主義”。 技術突破不是空中樓閣,需建立在扎實的研發基礎上。Manus 的成功在于精準捕捉用戶痛點,但其預定義流程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真正的 AI Agent 應具備更強的自主決策能力,而非僅依賴預設工具鏈。

其二,拒絕 “商業化短視”。 邀請碼機制或許是技術團隊的無奈之舉,但客觀上加劇了市場焦慮。AI 創新需要時間沉淀,企業應平衡商業節奏與技術深度,避免陷入 “概念炒作 — 快速變現” 的惡性循環。

Manus 引發的爭議與討論,為行業提供了珍貴的鏡鑒。這場由邀請碼引發的熱捧與爭議終將退潮,但留下的思考不應消散:在資本熱浪與技術寒流的交替中,中國AI企業如何守住創新本心?或許答案就在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那句"技術沒有捷徑"樸素話語里,在每個工程師調試模型的深夜里,在每行重構的代碼中。當短暫的熱搜與高光散盡時,真正留下的必是那些把創新刻進基因的企業。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