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從工廠到云端5G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

從工廠到云端5G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5-03-07

  制造業工廠,特別是汽車總裝車間等“大件”工廠,被普遍認為是人形機器人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運用的橋頭堡之一。近日,針對工業互聯網與人形機器人聯動的政策支持類文件也開始陸續出臺。

  3月4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就《北京市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公開征集意見,其中提到“5G+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方向。

  《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到,為人形機器人預置5G模組,加強其與工業互聯網的協同適配能力等。

  高端制造具身智能要求工廠低延遲、快響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當前,包括優必選在內的人形機器人廠家進入吉利5G工廠實訓,率先完成了對這一領域的國內場景探索。

  有專業人士告訴記者,機器人的靈活性在短期內可能還無法與人類相提并論,但如果打通具身智能大腦,依托強大的端到端能力形成機器人與人類或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就能顯著提高制造業效率。

  5G+人形機器人

  2024年11月,工信部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首次提到“推動基于5G的智能機器人”的產品的創新發展。

  此次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的《征求意見稿》,則在對《方案》進行闡釋的基礎上,細化了智能機器人在工業互聯網中部署的目標,并明確人形機器人作為深度參與工業互聯網的柔性和協作制造的角色。

  其表示,探索在人形機器人中預置5G模組,加強人形機器人與5G工業互聯網協同適配能力,推進具備5G通信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在高端制造場景、消費服務場景規模化應用,豐富系統性解決方案,拓展人機協同、柔性生產等制造新模式。

  2021年12月,工信部發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首次提出通過提升5G等共性技術攻關,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能力。

  隨后,2023年10月出臺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首次提到人形機器人通過工業物聯網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包括強調人形機器人作為通用型智能體,需融入工業互聯網的協同生產體系,提升生產效率和柔性化能力。

  總體來看,從明確工業互聯網在制造業中扮演的角色,到確定將人形機器人并入工業互聯網參與智能制造,我國已經逐步完成了“人形機器人+5G”的漸進式探索,并開始向具體場景進行挖掘。

  “5G技術具有低延遲、高帶寬、廣連接等優勢,這些優勢對于人形機器人來說至關重要。低延遲確保了機器人能夠實時接受和執行指令,提高操作的精確度與效率;高帶寬則支持機器人與云端數據傳輸,實現更復雜的協同作業和智能決策。”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鵬表示。

  王鵬還向記者指出,探索人形機器人中預設5G模組,可以進一步拓展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比如,高端制造場景中,機器人可以執行更復雜和精細的操作;而在消費服務場景中,機器人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便捷的服務,這將推動相關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指出,5G技術可以為機器人提供更精確的定位和導航能力,改善物流管理和物流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同時可以減少人為錯誤和事故發生的概率,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提升效率。

  政策、企業同步加速

  無獨有偶,在2025年開年,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探索也開始步入正軌。

  3月3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發布消息稱,公司在吉利旗下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務工業場景的通用人形機器人群體作業解決方案,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單機自主向群體智能進化。

  優必選提到,針對人形機器人群體協作場景,公司通過5G工業互聯網進行云端協同,單臺人形機器人的任務范疇擴展至多臺機器人協同,并完成產線協同。

  該公司還提到,其基于DeepSeek-R1深度推理技術,讓人形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常識的推理能力,支持多臺人形機器人之間復雜任務的高效拆解、調度與協同。

  這也是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中,首個重點以工業制造場景為商業化突破方向,并且明確5G與人形機器人工業制造領域結合的案例。

  與此同時,消費級市場中,宇樹科技也多次展示與5G技術結合帶來的具身智能提升。如近日舉行的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5)中,宇樹科技與中興通訊展臺合作,展示了包括人形機器人G1基于云端計算所展示的動態能力,如梅花樁行走、平衡木控制等。

  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也指出,5G技術將機器人本體的計算負擔轉移至云端,使其在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任務中表現更優。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盡早的大規模商業化運用案例,有助于打破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高關注度”與機器人商業化探索之間的預期差,令資本有的放矢,投資有憑可依。

  萬聯證券高端裝備行業首席分析師蔡梓林認為,從近期密集發布的政策文件看,人形機器人產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政策支持力度顯著升級。

  一方面,各地政策從早期單一技術研發補貼轉向“核心技術突破—產業鏈國產化—場景規模化—生態聚合”的全鏈條覆蓋,例如北京強化基礎研究平臺與自主創新目標,深圳側重商業化落地與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另一方面,政策工具更趨多元化,“技術標準制定、數據開放、中試驗證、產教融合”等配套措施加速完善,實質性降低了企業研發與市場拓展成本。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