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復刻A500?28只科創綜指產品同時上報,公募進入批量供應指數基金的時代

復刻A500?28只科創綜指產品同時上報,公募進入批量供應指數基金的時代

財聯社記者閆軍    2025-03-04

3月3日訊(記者 閆軍)都想復現A500,這就是當下基金發行市場的最真實寫照。

“幾天前了解同業上報產品情況時,大約有四五家,今天真正上報結果出來后,竟然有28只。”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太吃驚了!同一天內,跟蹤同一指數的28只同時上報,這在A500之前,聞所未聞的。”

這只指數就是當下備受關注的科創板綜合指數(科創板價格指數合并計算),圍繞這一指數,25家基金公司同時上報了28只跟蹤科創綜指的相關基金。

image

A500效應、監管鼓勵之下,基金公司對指數產品布局的節奏進一步加速,通過源源不斷地基金新發,一方面為投資者需要提供更多的投資工具,另一方面增量資金為資本市場提供彈藥。

在業內看來,積極發展股票ETF、全面做優做強核心寬基股票ETF的時代背景之下,基金公司希望借此契機做大被動投資規模,產品上報踴躍,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批量供應指數產品時代,加入“卷”的行列,還是另辟蹊徑?是中小基金公司面臨的新課題。

28只產品批量上報,一圖看懂區別

機器人、AI等行情火熱,科創板綜指在2月漲幅達到12%,順勢推出的科創綜指吸引了基金公司的布局。在首批14只科創綜指ETF上市之際,迎來新一批產品上報。

“28只集體上報!”證監會網站還沒有完全披露數據之前,上報產品的名單已經在業內流傳,知己知彼,才能有更好的銷售對策,這份名單出爐后,還是讓不少基金公司倒吸了一口氣,“產品也太多了!”這幾乎是業內的共識。

記者統計顯示,此次上報產品主要有三類:

其中,博時基金同時上報了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和科創綜合價格增強基金,天弘基金同時上報了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和科創綜指增強基金,富國基金則同時上報了科創綜合價格ETF聯接基金、科創綜合價格增強基金。

產品眼花繚亂,產品類型之外,還有科創綜指與科創價格指數產品、發起式還是非發起式等區分(如下圖)。

image

“談好托管機構就上報”

為何出現如此集中的產品上報,綜合來看,原因有三:

一是看好指數,看好指數的背后對應的是為投資者賺錢。

長城基金陶曙斌表示,科創綜指核心定位為中國“硬科技”,聚焦半導體、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國家戰略領域。從行業分布看,科創綜指重點覆蓋信息技術、醫藥生物、電力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兼顧計算機、軍工等高成長領域。相對地均衡配置既凸顯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又分散了單一行業風險。

二是響應國家需要。發揮資本市場融資的功能在近期多次被證監會強調。從投資端去考慮,通過指數創新、ETF等金融工具創設等引導資金流向“硬科技”領域,利于國家科技產業的發展。在這一點上,多家有國央企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更是肩負使命。

第三是順應行業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意識到,只有手里有足夠的工具,才能從容面對任何市場,而不至于規模掉隊,這也是當下大中小基金公司積極布局指數產品的重要原因。

ETF數據的變動也印證了這一判斷的正確性。2024年市場整體震蕩,資金紛紛流向寬基,以主題行業ETF見長的基金公司規模下降,A500指數的相關產品的一個季度吸金超2000億元。今年春節后,人形機器人等概念板塊大漲,資金迅速從寬基中流出,轉向相關ETF以及該板塊的主動權益產品中。

因此,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公司順應被動基金發展的這一大趨勢,去積極上報、發行產品,不可避免地,加劇了發行的難度。

“基金降費降傭的背景下,ETF新發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太難了!”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不同市場ETF對應有不同的系統,單市場、跨市場均需要買系統,幾百萬的成本投入下去;上線后,要做券結,依然要先采購系統,然后還有做市費、銷售服務費以及宣傳費用等等支出,這個成本太高了。

在上述人士看來,中小基金公司布局指數產品最好的方式是發行場外基金、指數增強基金。“指數增強基金更有優勢,在于費率較高,能夠做出超額收益的話,規模增加也有利于公司利潤。”不過,場外基金的首發同樣是紅海。

場外發行的主要渠道是銀行與三方機構,而三方在首發上優勢并不明顯,所以銀行渠道就變得尤為重要。

“決定基金公司上報產品的原因中,指數授權、監管原因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要上報產品之前,必須能找到合作的托管渠道,并且能夠進入到產品推薦池。”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此前業內也曾出現過,因托管機構合作未談攏,撤銷了上報材料,或因托管行未上線產品導致最終產品發行失敗的案例。

此外,亦有基金公司認為,各家激勵不同導致渠道銷售資源的傾斜的現象依然存在,“激勵高的產品就賣得多,激勵不足可能就要艱難‘保成立’。這無形之中也增加了發行的成本。”

記者觀察:不妨在“人聲鼎沸”時冷靜,多些逆周期布局

基金公司批量發行ETF等被動產品的時代,銀行、券商等掌握發行的機構似乎有更強的話語權,但是券商等機構同樣有煩惱。

基金自媒體“民工看市”援引券商財富條線領導投稿稱,現在淹沒在ETF的汪洋大海中,這位券商財富條線領導疑惑,現在基金公司除了ETF,就不干別的了?

這位券商領導一天之中,現場接待6家基金公司,線上有11家基金公司聯系,話術基本為:現在公司有某ETF,能否支持一下合作,托管或券結都可以。

公募進入批量供應指數基金的時代,順應趨勢去布局相關產品無可厚非,但是什么樣的公司能跑出來?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似乎每一個成功案例都是逆勢布局的結果。

現下行業看到華泰柏瑞憑借ETF規模增長躋身行業前十,旗下300ETF一度達到4000億元規模令人艷羨,在想復制這一成功路徑之前還要看到,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第一個1000億,走了11年之久;

再看永贏基金,旗下7只布局硬核科技細分賽道的工具型主題基金在近期出圈,吸睛又吸金。但是這背后,是在2022年至2023年期間股票市場回調、市場情緒降至冰點,公司以發起式的成立,布局兩年之久,迎來風口。

“人聲鼎沸”時保持冷靜,在無人問津處埋伏,逆周期的布局早有成功案例,畢竟世界的游戲規則是公平的,大廠贏者通吃,同時也會獎勵在正確道路上努力的公司。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