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沖關24000點后急墜本輪反彈是“中場休息”還是“終局之戰”?
3月3日訊(編輯胡家榮)在經歷兩個月的估值修復行情后,港股市場上周出現戲劇性轉折。恒生指數在突破24000點重要關口后急速回撤,創下1月中旬以來首個周線陰線,市場分歧急劇升溫。
截至發稿,恒生指數微漲1.19%,報23215.15點。
中金公司最新研報揭示,當前市場已呈現典型過熱特征:14日RSI指標上周觸及80.4超買水平,與去年10月政策底時期相當;賣空成交占比在周四異動飆升至18%,較此前13.7%的低位顯著放大。
值得關注的是,恒指24,000點隱含的風險溢價已超越2023年初防疫放開時的高點,距離2021年科技股泡沫期的情緒峰值僅一步之遙。
資金面現冰火兩重天
增量資金可能會來自于哪里?
首先,短期個人投資者和趨勢跟隨的交易資金,這在推高市場的同時,也會放大情緒亢奮程度甚至招致機構做空,例如周四港股賣空成交比例異常跳升。
其次,市場更為期待的歐美長線資金能否行動也是對于后續資產價格重估前景最為重要的部分。作為更大且更長線的資金力量,經過過去三年的流出和預期變化,回流的門檻也更高,基本面轉好是一個前提條件。
長線資金當前更為關注的問題關注兩點:
除此之外,也會有投資者擔心近期AI產業和資本市場的火熱,以及國內部分經濟數據的好轉(如2月國內制造業PMI重回擴張區間50.2,明顯好于去年同期)反而可能導致政策不急于推出更多增量政策,短期選擇觀望,進而影響情緒,因此即將在本周召開的全國兩會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驗證和觀察窗口。
外圍擾動近期也再度升溫,雖然實際影響沒那么大,但也在情緒亢奮的背景下扮演了波動放大器的作用。
上周初美國政府發布《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直接提出可能限制美國養老基金與大學捐贈基金等類型的投資者投資中資股以及加強對于VIE結構的審查,一度引發中概股市場波動。
不過這一潛在限制措施實際上也并不能算“新聞”,畢竟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有部分來自美國的主權型投資機構陸續減少乃至停止對于中資股的投資。
根據通過頭部資管機構與個股披露自下而上匯總,截至2024年底,FactSet所統計62家美國相關主權型機構中資股持股規模僅為25.7億美元,較2020年底高點長線資金當前9.3億美元下滑幅度超60%,且部分機構如德州教師養老金目前已完全沒有中資股配置敞口。
全部美國資管機構(含long-only與對沖基金等)中資股持股規模依然達到3708億美元,占全部外資機構持倉的50%左右,但較2020年底最高6529億美元下滑幅度也超過40%。
此前特朗普宣布,他計劃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在此前加征10%關稅的基礎之上再額外加征10%。
他們測算30-40%關稅(19%基礎上額外加征10-20%),市場的反應可能更多類似2019年,一是基本符合預期,二是實際影響可控,赤字率抬升約0.5%便可予以應對。
把握"鐘擺效應"中的結構性機會
市場人士指出,港股當前呈現典型"震蕩市"特征——政策托底形成安全墊,但缺乏持續推力。這種環境下,"買在分歧,賣在一致"的逆向操作策略更易捕捉超額收益。隨著兩會政策定調及季報窗口臨近,市場或將進入基本面驗證的新階段。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