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醫療爆發,智慧醫療指數月內大漲32%,港股創新藥同步起飛,首只百億級ETF誕生

AI醫療爆發,智慧醫療指數月內大漲32%,港股創新藥同步起飛,首只百億級ETF誕生

財聯社記者沈述紅    2025-02-21

2月20日訊(記者 沈述紅)受AI在醫藥創新研發等方面的積極促進作用,港股創新藥整體行情圍繞創新持續演繹。

本月以來,港股創新藥指數漲幅已有15.99%,多只港股創新藥ETF也連續獲得資金關注,其中,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已于2月18日突破百億規模,成為全市場首只規模突破百億元的港股創新藥主題指數基金。

比港股創新藥上漲更為猛烈的是智慧醫療指數。截至2月19日,該指數本月漲幅已達32.15%,近半年漲幅達72.73%。

在業內人士看來,AI醫療短期內的快速上漲,可能更多是由于資金在AI領域對于低估值細分行業的追逐。從發展空間看,2030年醫療健康領域的AI市場有望達到2萬億元。

而在港股創新藥市場,也在發生一些變化,處于量變聚集質變的過程。有基金經理指出,創新藥研發周期處于5至7年左右,基于AI的研發應用、基于中國創新藥投入產出比以及實力的增強,這個產業有望在2025年乃至2026年逐步進入收獲期,其中蘊含的投資機會也可能受到市場的更多關注。

智慧醫療指數月內漲幅超32%

受創新藥市場增長勢頭良好、AI熱潮持續催化等多重利好因素影響,近期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創新藥板塊。

Wind數據顯示,港股創新藥指數今日上漲1.47%,本月以來漲幅達15.99%,多只港股創新藥ETF也連續獲得資金關注。

其中,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已連續7個交易日區間凈流入,凈流入額超20億元。截至2月19日,其最新份額達129.39億份,最新規模達104.58億元,這也是全市場首只規模突破百億元的港股創新藥主題指數基金。

image

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近期規模增長情況

比港股創新藥上漲更為猛烈的是智慧醫療指數。截至2月19日,該指數本月漲幅已達32.15%,近半年漲幅達72.73%。

在目前業內人士的觀點中,AI有望重塑醫療健康行業。AI醫療的應用場景較廣,目前主要包括輔助診斷、影像、新藥研發、醫藥流通、基因檢測、智慧醫院等等。2月以來,已有多家醫療領域上市公司宣布接入DeepSeek,加速公司智能化轉化。

image

智慧醫療指數漲勢

Ark Invest發布《Big Ideas 2025》報告預測,AI將徹底改變多組學工具、藥物研發、分子診斷,并顯著改善藥物的經濟回報。此外,隨著近期DeepSeek接連發布具備開源、低成本、高性能的優勢的V3和R1模型以及之后多家醫藥公司宣布接入DeepSeek,推動AI加速落地,AI醫療市場關注度提升。

AI醫療市場有望達2萬億元

最近引爆資本市場的AI醫療發展空間到底如何?它能為醫藥行業帶來多大的市場機會?

“AI醫療短期內的快速上漲,可能更多是由于資金在AI領域對于低估值細分行業的追逐。”長城消費增值基金經理龍宇飛認為,醫療服務、診斷、醫療設備等細分領域,經過連續3年多的下跌之后,估值已經普遍很低,同時,其本身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屬性,尤其是行業龍頭公司可能會更先受益于AI 賦能。

在他看來,從更宏觀和更長期的視角來看,其邏輯在于,一是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勢頭旺盛,各種應用加速落地、亮點頻出,且想象空間巨大;二是對于消費、醫療這類偏傳統的行業,或許AI應用落地會稍微滯后,但也只是時間問題,科技屬性的加持可能會帶來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

華安證券表示,AI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在藥物研發方面的應用,正在成為推動創新藥發展的重要力量。AI通過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可以加速藥物研發過程,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國內一些領先藥企已經接入DeepSeek模型,利用AI技術提升其研發效率,加速靶點發現,這不僅有助于縮短新藥上市時間,還能提高新藥的成功率,為創新藥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

從發展空間看,AI在醫療領域應用空間廣闊。國信證券引用專業數據顯示,2030年醫療健康領域的AI市場有望達到2萬億元。

“隨著AI醫療的崛起和產業快速跟進,2025年醫藥投資迎來重大變局,建議重點把握創新成長賽道,‘AI+醫藥’和創新藥兩大增長板塊將是2025年醫藥投資的最重要戰場。” 國金證券表示。

具體而言,龍宇飛認為可積極關注兩大細分方向:

港股創新藥有望在今明兩年進入收獲期

事實上,在AI在醫藥創新研發等方面的積極促進作用下,港股創新藥短期內的整體行情圍繞創新持續演繹,包括出海、商業化和早期創新品種價值。

中長期來看,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基金經理劉杰觀察到,港股創新藥板塊也在發生一些變化,處于量變聚集質變的過程。“我們認為,就像DeepSeek以高效低成本模式挑戰AI巨頭一樣,中國創新藥企也在用類似的路徑重塑全球醫藥創新格局:用更低的成本,達到效果相近甚至更好的創新成果。出海愈發頻繁、越來越好的臨床數據,中國創新藥在海外的出色表現也引發外媒頻頻報道。”

減肥藥市場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例如,國際上在注射型GLP-1降糖減肥藥物市場占主導地位的兩家巨頭藥企也轉向中國企業尋求口服藥物方案。國內自2015年藥審改革、2018年港股18A、2019年科創板第五套新規實施,接連落地的行業政策為國內新藥研發提供了成長的沃土。漸進式創新讓中國創新藥企涉足了足夠多的藥物靶點和熱門治療領域。根據Pharmaprojects和Citeline的數據,去年中國有6280種藥物處于研發階段,與十年前相比增長了1200%。

劉杰介紹,創新藥研發周期處于5至7年左右,基于AI的研發應用、基于中國創新藥投入產出比以及實力的增強,這個產業有望在2025年乃至2026年逐步進入收獲期,其中蘊含的投資機會也可能受到市場的更多關注。“例如,近期的‘春季躁動’行情,讓港股市場獲得更多資金關注,港股醫藥特別是港股創新藥資產的重估機會是資金關注的其中一條主線。”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