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放棄DeepSeek,蘋果中文AI或選擇阿里?

放棄DeepSeek,蘋果中文AI或選擇阿里?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5-02-13

  蘋果AI正在加速進入中國市場。

  2月11日,有消息稱,蘋果正和阿里巴巴合作,共同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AI功能,雙方已將聯合開發的AI功能提交給中國監管機構審批。

  有知情人士指出,此前蘋果曾選擇百度作為主要合作伙伴,但由于百度在開發AI模型方面未達到蘋果的標準,合作未能繼續。隨后,蘋果考慮了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和Deepseek等公司的AI模型,目前蘋果選擇了阿里巴巴。而Deepseek由于在支持大客戶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落選。

  目前,蘋果和阿里巴巴都未對此進行回應,但是資本市場率先給出反應。美東時間2月11日,蘋果上漲2.18%,阿里巴巴美股上漲1.31%。北京時間2月12日,阿里巴巴港股收漲8.48%。

  多位分析師向記者指出,蘋果和阿里巴巴合作的可能性很高,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Ivan Lam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雙方大概率是進行合作。蘋果需要的是更加四平八穩的合作伙伴,目前幾個互聯網大廠更有合作基礎,特別是團隊和持續投入方面,短期也不需要大模型能賺錢。”

  他進一步表示:“蘋果在中國更傾向去采取多供模式,所以未來會有其他大模型廠商進來。預計今年蘋果就會在中國落地Apple Intellegence。”

  蘋果牽手阿里巴巴?

  蘋果和阿里巴巴的消息一出,就引發業界的廣泛關注。對于中國地區的iPhone用戶而言,已經等待蘋果AI頗久,其他手機廠商早已上陣。

  雖然蘋果向來在新技術上“不趕早、不怕晚”,但是隨著大模型的日新月異,端側AI的應用在快速迭代,手機企業之間的角逐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白熱化的大市場上,蘋果和安卓、鴻蒙陣營之間的AI競爭正在加劇。

  此番若蘋果和阿里巴巴能合作落地,將加快蘋果在中國市場的AI進展,為蘋果的生成式AI策略拼上重要的一塊版圖。

  首先從雙方的資源稟賦看,蘋果和阿里巴巴都在AI上布局良久。蘋果的每次升級基本都不是單點的提升,而是整體套件的升級。在去年公布Apple Intelligence之前,蘋果已經在硬件基礎、芯片設施、操作系統上做了鋪墊,都在為“果味”AI生態做準備。

  阿里巴巴方面,近日旗下阿里云發布了其最新的大語言模型Qwen 2.5-Max,這是繼DeepSeek-R1推理模型之后,中國發布的又一個重要大語言模型。阿里巴巴稱,新Qwen模型在關鍵基準測試中超越了DeepSeek-V3,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OpenAI的GPT-4和Meta的Llama 3.1-401B。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一直在開源技術上持續投入,從2023年8月起,阿里云通義千問相繼開源Qwen、Qwen1.5、Qwen2、Qwen2.5等4代模型。公開信息顯示在海內外開源社區中,Qwen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9萬,超越Meta旗下的Llama系列開源模型,位居全球前列。

  可見,在AI技術上雙方都有長足的儲備,并且還有阿里云的基礎支撐。另外,蘋果和阿里巴巴都擁有豐富的數據基礎。蘋果在手機等近身智能設備上有著多維度的數據積累,包括用戶的手機使用習慣、交互情況等;阿里巴巴在電商、支付等垂直領域也有海量的用戶數據,對于個性化AI上有優勢。

  Omdia首席分析師蘇廉節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蘋果主要看中的是阿里的項目支撐能力。蘋果需要考慮四大要素:競爭關系、項目支撐、合法性、數據安全與監管。有監管批準、頂級資源和項目支撐能力又不與蘋果產生商業利益沖突的中國大模型廠商屈指可數,阿里就是其中一個。以蘋果以往的作風,蘋果應該不會接入其他家的大模型,一般只會跟一家合作。”

  但是,對于蘋果未來是否會接入更多大模型廠商,業界有不同觀點。因為從海外市場看,OpenAI可能不會是蘋果唯一的外部合作伙伴。去年,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就表示,公司還可能將谷歌的大型語言模型系列Gemini融入其操作系統中,以后讓用戶自己選擇。

  接下來,蘋果階段性的策略是否會變化、是否會在中國市場采取多模型策略,還需要結合本地化政策保持觀察。

  AI能否拉動中國市場份額?

  業界也關注Apple Intelligence未來在中國市場落地,能否為蘋果帶來更大增量。畢竟,去年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在蘋果第一財季中,iPhone產品線和中國市場收入都有所下滑。

  從市場份額看,根據Counterpoint的手機銷量月度報告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華為位居中國市場份額榜首,其后是小米、蘋果、vivo和榮耀。華為銷量同比上漲15.5%,小米同比增長3.9%,而蘋果下滑18.2%。

  對此,蘋果CEO庫克在財報會上回應道:“如果看本季度大中華區的營收,同比下降了 11%,而超過一半的降幅是由于本季度初到本季度末渠道庫存的變化造成的。”

  同時,他還表示,蘋果還未在該市場推出Apple Intelligence,也對收入造成影響。目前,Apple Intelligence只在少數英語國家使用,這些市場的銷售表現優于未推出的地區。

  2025年,蘋果計劃發布更多語言版本,但是推向中國市場的時間還沒有最終確定,庫克表示:“我們將繼續與監管機構合作,并將盡快發布該版本。”

  從近日消息看,蘋果在加快落地的步伐,但是AI直接帶動手機銷量還存在挑戰。一方面,現在各手機廠商的AI功能有同質化現象。在DeepSeek等更多創新大模型涌現后,AI的終端應用生態如何演變,能否成為手機的新驅動力,面臨挑戰。AI肯定是手機廠商必爭的賽道,只是整體還需要結合硬件創新來看。

  對于蘋果AI進展而言,Ivan Lam向記者分析道:“相對來說,蘋果的動作還是要慢于中國其他廠商,目前是達到'你有我也有'的程度,至于其實際的應用場景如何實現,我認為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一些應用場景未成熟前,蘋果不會冒進導入。AI對于銷售的貢獻,我個人持保守觀點。”

  蘇廉節則表示:“從蘋果在海外發布的Apple Intelligence的市場影響來看,短期而言應該不會提升,但中長期的影響應該是值得期待的。”

  整體來看,短期內,蘋果在中國市場繼續承壓。除了AI的時間差,蘋果還需要面對中國手機廠商的份額爭奪。2025年,華為強勢回歸、小米勢頭正勁、榮耀猛攻海外、OPPO與vivo穩增長,從技術到市場,還有不少變量。

  但毫無疑問的是,2025年將是AI手機、AI硬件進階的一年,AI手機的比例將不斷增長。據Canalys預測,到2028年,這一比例將激增至54%。受消費者對AI助手和端側處理等增強功能需求的推動,2023年至2028年間,AI手機市場以6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增長。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