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國產芯片保駕護航!無問芯穹打通DeepSeek-R1多芯片適配優化
DeepSeek影響力持續“破圈”,可“甜蜜的煩惱”是,官網總是“服務器繁忙”。
好消息是,“滿血版”DeepSeek-R1、V3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第三方平臺的支持。近日,申城AI基礎設施企業無問芯穹宣布獲七家國產芯片鼎力支持,正打通DeepSeek-R1、V3在壁仞科技、海光信息、華為昇騰、摩爾線程、沐曦、燧原科技、天數智芯等七個硬件平臺的多芯片適配優化,現開發者已可以通過無問芯穹Infini-AI異構云平臺一鍵獲取DeepSeek系列模型與多元異構國產算力服務。
自春節前夕爆火,DeepSeek已牽動國內超30家云服務商與近20家芯片企業宣布接入。隨著無問芯穹宣布獲7家國產芯片鼎力支持,并帶著多芯片適配的DeepSeek-R1入場,DeepSeek為可控國產算力撬動的歷史機遇,正變得愈發清晰。
加速“國產模型-國產系統-國產芯片”AI產業閉環
國產的大部分模型是通過國際主流芯片,如英偉達訓練得到,尚未與國內的AI系統、芯片形成閉環生態。
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CEO夏立雪表示,DeepSeek的突破激發了越來越多的下游應用創造力,未來行業日均tokens消耗量將達到百萬億級別,不僅將激發國產芯片的市場需求,也為打造全國產AI產業閉環,實現更可控的自主算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民晚報記者了解到,在美國,模型、系統、芯片已經形成閉環生態。以英偉達為例,其GPU的主流地位與CUDA生態有直接關系,CUDA的護城河是軟件堆棧,可以讓研究人員和軟件開發者更好地在GPU上編程和構建各種各樣的應用,牽引下一代芯片的迭代方向。但是隨著Transformer統一模型結構,大模型應用落地場景所需的算子數量大幅度收縮,CUDA護城河正在變薄。
“DeepSeek作為開源模型,其之于AI 2.0時代,正如Android之于移動互聯網革命,將重構整個產業生態,引發鏈式反應,加快上層應用發展和下層系統‘統一’增速,由此廣泛調動起跨越軟硬件和上下游的生態,一起加大投入‘模型-芯片-系統’協同優化和垂直打通,從而繼續‘打薄CUDA生態’。”夏立雪舉例,這類協同優化工作包括根據新一代模型架構來定義未來芯片的底層電路實現,以及根據國產AI系統的互聯通信方式來設計高效的混合專家模型結構等。
對此,無問芯穹提出了“三步走”模式來促進全國產AI產業閉環的打通——基于主流芯片開展極致軟硬件協同優化,以有限算力實現國產模型能力追趕;推動國產芯片開放底層生態,搭建“異構”AI系統解決算力缺口,實現模型能力趕超;構建國產“同構”系統,支持Scaling Law持續發展,打造“國產模型-國產芯片-國產系統”的全國產AI產業閉環,實現更可控的自主算力發展。
夏立雪表示,通過打通DeepSeek-R1、V3在國產硬件平臺的多芯片適配優化,無問芯穹希望進一步團結從模型到芯片的上下游產業伙伴,在打造“國產模型+國產算力+國產系統+國產應用”全國產化AI產業鏈的進程中起到牽引帶動作用,集中優勢資源,支持模型性能長足進步,推動中國AI自主可控長遠發展,為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筑牢算力基礎。
軟硬協同優化是實現模型能力突破必然路徑
DeepSeek大語言模型共發布了3個大版本,參數規模從67B擴大到236B再到如今671B,所用的訓練算力并未與模型尺寸等比例的成倍增長。其核心是利用軟硬件協同設計的思想,不斷提升系統開銷——即模型的訓練成本到模型尺寸、能力的轉化率。
業內人士指出,DeepSeek有力驗證了在算力受限的條件下,軟硬協同優化路線的有效性,特別在國內算力受限場景下實現模型能力的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無問芯穹核心技術團隊早在2018年就總結出了“深度學習算法-編譯-芯片聯合設計”路線,致力于人工智能場景下能效電路和系統設計方法的研究,是軟硬協同路線上的早期開拓者之一。自成立以來,依托“多元異構、軟硬協同”的核心技術優勢,打造了連接“M種模型”和“N種芯片”的“M×N”AI基礎設施新范式,致力于在國內算力生態的市場格局相對分散,高端算力受限的情況下,實現不同模型和不同硬件之間的統一部署和聯合優化,像“淘寶”一樣把各種不同的模型和算力資源統一起來,變成一套標準化服務,提供給最終客戶。
蛇年春節,DeepSeek和《哪吒之魔童鬧海》兩匹“黑馬”,扭轉了中國企業技不如人的成見,也證明了只要實力強,自有不分國界的人鼓掌。前兩日,新民晚報報道了《國際權威科技商業化智庫關注DeepSeek之外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四大AI新銳三家已入駐模速空間》,其中就包括了無問芯穹。有分析認為,DeepSeek正在讓國際意識到,除了DeepSeek之外,中國還存在若干路徑獨特的團隊,在用“力大磚飛”堆疊GPU算力儲備、比拼模型精度的巨頭競賽之外,找到未被五角大樓戰略家們關注到的“盲點(blind spot)”,跨越軟硬件,攢動上下游,走出可能出奇制勝的技術路徑。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