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高校中年教師群體面臨AI工具適應性挑戰人大代表建議破解

高校中年教師群體面臨AI工具適應性挑戰人大代表建議破解

新火種    2025-02-08

東方網記者朱雯1月18日報道:如今,無論是高校的教學科研場景,還是企業的日常運營環節,AI工具都展現出了強大的重塑力量。然而,就在這股浪潮之中,40-60歲的中年群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適應性挑戰。

人工智能浪潮不可逆,如何讓中年群體“不掉隊”?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人大代表、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張金龍提出了幾點建議。

張金龍教授指出,AI學術工具的興起,使得一些基礎性的學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例如年輕教師利用AI快速檢索海量文獻、精準定位前沿熱點,短時間內就能搭建起頗具新意的科研框架,相比之下,中年教師花費大量精力手動查閱資料、梳理思路,速度明顯落后。這讓他們不僅在科研產出的速度上倍感壓力,甚至擔憂自己多年積累的學術優勢在AI沖擊下逐漸式微。

為破解這一困境,張金龍教授建議,高校應聯合教育科技企業,打造專屬的AI教育學習平臺,設計漸進式實踐任務,從簡單的文獻整理到復雜的科研創新輔助,讓教師在實踐中感受 AI助力,逐步掌握技能。

同時,高校可以通過設立AI融合創新項目,給予中年教師專項經費支持,引導中年教師將專業知識與AI技術有機結合。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中,合理納入AI應用成果指標,認可教師在“人機協同”下的創新努力,同時不弱化傳統學術指標權重。

張金龍教授還建議高校組建“跨代際AI學術共同體”,讓不同年齡段師生在共同體中圍繞AI課題合作,年輕學生分享技術實操,中年教師貢獻學術深度,實現知識互補。

作者:朱雯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